港口的一座大型的船塢廠內,未來的戰船還在建造之中,一時半會兒還沒有完工。
倒是另外兩座小型的船塢廠,小型的船只倒是建造的很快,這類船是用在內河航道的。
主要是平底船。
來自兩淮的百姓很快就在港口附近的沖擊平原旁定居了下來。
他們在這里耕種、養殖、伐木、打漁,然后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
對他們來說度過這段困難期之后,接下來他們的生活就會走入正軌。
當初,趙誦將他們遷徙到這里,也考慮到了氣候問題。
1257年,印尼的龍目島火山噴發,導致了全球性的氣候改變,溫度降低了不少。
全球氣溫正式進入一個小冰期。
而且今年的氣溫確實要比往年低了不少,但臺灣靠南,氣溫倒比北方那邊要好上不少。
而且到了南方,百姓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大力推廣種棉花。
工匠們在建造百姓的屋舍之后,開始按照營造法式中的建筑工樣圖,修建各類建筑。
比如民居、學堂、府衙、廟宇等建筑。
加上各類工匠、以及其他各類人員,算上兩淮的百姓,此番到基隆的一共有九千人。
接下來趙誦還要派人來管理這塊地方。
祝況之看到這里有條不紊發展著,他身上還肩負另外的任務。
他要去尋找礦藏。
按照趙誦的地圖,他們要去一個叫“金瓜石”和“九份”的地方。
至于為什么要叫“金瓜石”和“九份”,則是因為趙誦在地圖上直接就標記了這么個名字。
祝況之也只是按照上頭的指示去找這兩個金礦的。
不過地圖上標記的很是粗略。
但為了完成趙誦的使命,祝況之派了一些工人,準備了吃食和柴刀,以及各類采礦的工具,拿上指南針,按照地圖所示,沿河而上。
至于港口那邊的事情就暫時交給了李由負責。
尋找礦藏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毗舍那北部,這里是一大片的原始森林,還有毒蟲蛇蟻,在準備去探礦的時候,工人們就帶了防蛇蟲的藥材去。
祝況之還從未進過原始森林,而且路也不好走,灌木叢生,衣服很容易被劃出一道道口子。
一行人背負工具以及食物等器材,走了許久,在原始森林里露宿了兩日,然后才到達地圖上所指的地方。
不過因為與地圖所記的有些出入,所以專門有繪制地圖的繪圖匠人在一旁重新繪制起來,進行勘誤,指正趙誦那副地圖的錯誤之處。
礦工道“祝執事,按照所示其中的金瓜石金礦應該就在這一帶了。”
祝況之看了看,沒看出什么來。
經驗豐富的礦工彎下腰,開始在河道里尋找起來。
他們低下身子,動作緩慢地在河床上走著。
十一月份這里降水并不多,水量不大,且河床很淺,河床上有不少的碎石、鵝卵石和砂礫。
礦工們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河道里的一些砂礫,不放過任何一處砂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