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取好之后,就與李懷恩就去了蕭山縣。
隆冬時節,蕭山地里是光禿禿的一片,地里的莊稼早就已經收割好了。
已是年關,馬上就要正月初一了。
趙誦的車馬一到了地里,就有佃戶們出來了,其中一些佃戶都是兩淮的災民,他們不想南下去流求,所以趙誦就安排他們在這里種稻了。
佃戶們看到趙誦來了之后,立馬就圍了上來。
“要不是趙東家把俺們安置在這里,俺們都死在韃子的刀下了。”
“謝謝東家的救命恩情。”
忽然人群中,有人提議道“趙東家,我們打算給你立一座生祠。”
趙誦一看,居然是李老伯。
“生祠”所謂的生祠就是一種古代信仰民俗,所謂生,就是活著的意思,也就是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而加以奉祀,不過其對象都是官員。
趙誦記得最清楚的事情就是明朝的時候,民間給九千歲魏忠賢建生祠的事情,據說在其得勢時,全國為他建的生祠共九十二座,文武大員率眾官員跪迎,五拜三叩首,僅次于皇帝。
而且他之前還看到過秦檜的生祠,都破舊不堪了。
所以立生祠的事情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再說這個也太張揚了罷。
他將流民都收入囊中,就已經冒了很大的風險了。
趙誦拒絕道“立生祠就免了吧,我可受不起,再說朝廷也有法度,立生祠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立的,所以我覺得還不如建立一座學堂,讓你們的子女都能上學。”
“這”這些百姓們面面相覷地看著趙誦,沒想到都被趙誦拒絕了。
趙誦繼續道“立生祠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鄉親們的好意我明朗心領了,明年春天蕭山縣這里還要再造一座學堂,你們家里有孩子的就把孩子送到學堂里面,男娃女娃都可以。”
“這恐怕不好吧,俺們種的地是東家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東家的,東家兩年不收俺們的租錢,還讓俺們把孩子也送到學堂,東家這不是吃虧了么”
“對啊,俺們不是那無情的人。”
趙誦心里早就有主意了,他今天來就是為了宣布這件事情的,“等明年春天一定要多開墾一些地,蕭山這里的地不太適合種稻,能全種棉花就好了,明年我要多收一些棉花,你們種多少,我應收盡收”
佃戶們道“俺們聽趙東家的安排,不過俺們只種地也不好吧,東家讓俺們做什么,俺們就做什么。”
趙誦道“如果覺得我吃虧,到時候請鄉親們多幫幫忙,明年我在這里還打算開一個工坊,招收一些人,家中的女眷可以去工坊幫幫忙,順便也有工錢拿。”
“俺家婆娘也可以去”
“是啊,工坊造好之后,很缺人手,所以需要嬸嬸姑姑們一起到工坊幫忙。”趙誦所說的工坊,就是制作肥皂、香皂,還有香水的工坊了。
“謝謝東家。”這些佃戶都知道趙東家是一副菩薩心腸,事事都為他們考慮,所以得了消息之后就立即回家告訴自己婆娘和孩子去了。
緊接著趙誦就與李懷恩去了錢大年安排的地方了。
感謝各位投推薦票的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