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別重逢,親人間有好多話要說。劉秉忠也暫時拋卻了之前的不愉快,問起了一路上的遭遇,才知道趙誦對他們家人并不薄,甚至動用了很多心思。
劉秉忠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而劉老夫人看出了劉秉忠心底在想什么,畢竟自己的孩子,于是對他道“吾兒,我雖知你效忠大蒙古國,但如今這天下風云變幻,不知什么時候天下格局又要大變了,我劉家世代為官,祖上曾為遼國官宦大族,你曾祖父曾任金國邢州節度使,如今你又在蒙古國幕府為官,將來你的兒孫后代就不知道要在何處為官你自小聰慧博學,怎么不明白這個道理呢,更何況你做這一切就是為了出人頭地,不愿淪為書記小吏,如今有更好的選擇,為何不順勢而為,而要逆天而行呢”
劉秉忠聽了老母親的一番話,想起當初他十三歲在帥府做人質,十七歲在邢州節度使府擔任令史,就是為了出人頭地,后來才隱退山林隱居武安山中,被天寧寺的虛照禪師收為徒弟,等待時機出世,而后就遇到了忽必烈,成為金蓮川幕府的一員,而且是機要的一員,參與金蓮川幕府的核心工作。
聽了劉老夫人的一番話,劉秉忠道“孩兒明白了,不過孩兒覺得還是有些難以接受,畢竟宗王待我不薄,我怎可拋棄他,母親這是陷孩兒于不忠”
老夫人嘆了口氣,她看著劉秉忠“好好面對現實吧,孩子,你這一身學問可是要報效君主,報效百姓的。我希望你能摒除芥蒂。”
“是,不過孩兒還得觀望觀望,看看宋國是否有我效忠的明君賢能,然后再做打算”
“癡兒,我暫且說不得你了,不過亂世之中自當有明哲保身之術,否則活著也會難堪。”
竇默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不過竇默已經能接受現實了,因為要拖家帶口離開宋國那是不太可能的,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因此也只有像廉希憲一樣直接投降宋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反而會得到善終。
當夜的時候,竇默就找到了劉秉忠,說出投降宋國的打算。
劉秉忠一聽并沒有多大驚訝,他也沒有多說什么,明白竇默這么做的原因。
但竇默知道劉秉忠不會這么容易投降,心底有一絲擔憂。
“我知道在你心中有一道過不去的坎兒,不過我還是要勸你看清現實。”
劉秉忠堅持道“我且觀望,還請竇先生不要勸我。”
“好,我明白了。”然后劉秉忠道“我打算將女兒許配給你。”
劉秉忠一臉狐疑地看著竇默“竇先生這是要做什么”
竇默凝視劉秉忠“不管你最后的決定是什么,我都尊重你的選擇,而我將女兒許配給你,是因為你品性高潔,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初心,是我中意之人。”
劉秉忠并沒有拒絕,而是欣然接受,雙手抱拳道“多謝岳丈大人賜婚”
次日一早,除了劉秉忠之外,其余人正式投降宋國。
沒有鄭重的投降禮節,趙誦接受了他們的投誠。
而對劉秉忠,趙誦并沒有怪罪,反而心中很是欣賞他的品性。
“既然諸位先生信我,那我也有一件事情要告知,諸位請隨我來”
眾人不知道趙誦要帶他們去什么地方。
接著趙誦就帶他們去了一處地方。
這是當初城南的別院,如今是囚禁蒙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