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匠之外,還有五萬士兵。
這些士兵才是趙竑最重視的,他們現在是守衛臺灣府的邊軍,維護地方的穩定,將來會充當北伐的后備軍力。
士兵們在平時的時候主要從事屯田、建造、訓練等,他們是來自兩淮、川蜀、荊襄等地的流民。
軍屯以士兵屯日,五十人人為一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
在收成與國家分成上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
這個政策是借鑒當年曹操屯兵的制度。
從寶佑六年開始,趙竑在此實行屯田,安置流民,開墾荒地,不但糧草供應有了保障,而且大大減輕了農民運糧的沉重勞役負擔,為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趙竑來了大屯山之后,直奔軍器監后院的研究處。
剛到研究處的地方,官吏李希見到趙竑正要拱手,趙竑制止了他。
李希站在邊上,在趙竑耳邊說了一陣。
趙竑聽了甚是高興并拍了拍他的肩膀,讓他先下去了。
李希有些受寵若驚。
此時研究處,孫公亮、孫拱穿著半袖衣衫正在全神貫注地盯著工匠們在鍛造武器。
工匠們正在鍛造的是一把軍刺,這把軍刀是安插在軍器上。
目前軍中有雙刃刺刀與三棱刺刀兩種。
不過現在孫家父子盯著看的是這種三棱軍刺。
據說刺入敵人的皮膚之后,再轉一圈,可以加快放血速度,傷口很難愈合且不易縫合,可以更有效殺死敵人。
不過這種武器適合近距離的肉搏。
掌握大馬士革鋼鍛造技術的工匠正在對一塊鋼反復鍛打。
這種鍛造方式非常考驗工匠的技巧,要反復打磨、鍛燒、鍛造、折疊、再打磨整個過程要重復很多次。
末了,一把三棱軍刺就出現了。
孫公亮等了很長時間才看到這把武器,上面有一些花紋,在光下寒光閃閃的樣子。
不過孫公亮卻覺得鑄造這么一把三棱軍刺實在有些費時了。
因為將來必然要大規模使用。
所以他覺得還是要采用其他的方式。
他們并不知道趙竑就站在他們的身后,而且也不知道那是趙官家。
趙竑過去了,拿起那把三棱軍刺看了起來。
在臨安的武器庫房內,有不少制作精良的武器,在他看來這把三棱軍刺的品質是極好的了。
孫公亮父子這才注意到身后的人,邊上有工匠認出了趙竑。
孫家父子這才知道面前的老翁是趙官家,忙行禮。
趙竑在與他們聊起軍器監這塊的時候,才知道孫家父子他們除了研究更輕薄、防御性更好的甲胄、射程更遠的弓弩、更加鋒利、殺傷能力更強的武器之外,也在課余之外研究當年趙誦帶給他們的一把手槍。
孫公亮父子二人已經上上下下將這把手槍拆了個遍,對里面的構造已經相當熟悉。
手槍的圖紙也有了,不過手槍的研究進行的相當緩慢,因為里面的部件鑄造的難度、精確度等等還是非常有難度的,在現在還不能鑄造出來。
趙竑道“現在看來在軍器制造上,我大宋還是比蒙古要強,這也多虧了先生你們。”
孫拱道“官家謬贊了。”
孫公亮卻道“這世上的武器還沒有到一個極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一模一樣地造出來。”孫公亮指著是那把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