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艙、第六艙有桅桿座,這是一艘多桅的遠洋帆船
趙竑繼續在船塢廠看著,現在看到的是一種在江河湖海均能適用的戰船,是水軍統制馮湛綜合幾種船型之長,所創的一種多槳船。只見此船長八丈三尺約合255米,用槳四十二支,載甲士兩百人。
在他的面前又出現另外一艘體型更加巨大的船只。
據老船工介紹,這是秦世輔創制的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艦。
趙竑只見此船在體型上,長十丈約3072米,寬一丈八尺約553米,船底厚一尺約3072厘米,有十櫓,配有水手四十二人,可載水軍士兵一百零八人。
“除了比較大的海船之外,還有一些可兼做戰船,但平時出海捕魚。這一艘鱽魚船,長五丈約1536米,能乘五十人還有海鰍、雙車、十棹、防沙平底等各類艦艇,供江、海防御調遣所用”
老船工繼續介紹著,趙竑聽著不禁點點頭,他覺得這個老船工的見識不一般,后來才知道他是林杭升的遠房老表舅。
接著趙竑去看了看其他的戰船,總體來說它們的體積都異常龐大,船底都是尖底,在海中的穩定性好,還能抵抗海上風浪。桅桿異常高大,能撐起巨大的船帆,在海中乘風破浪遠航。
如今這些戰船尚未下水,在桅桿上綁著一些紅布,戰船上也被涂上了防腐的黑漆,甚至在船頭還用黑色涂料畫上了猛獸猙獰的大眼睛,嘴巴則是紅色的巨齒尖牙,看上去十分威武,又令人恐懼的模樣。
趙竑脖子朝上凝視的時候,還看到在船底主龍骨兩端接合處鑿有一個大圓孔和七個小圓孔,他讓人拿著梯子親自爬上去看的時候,只見孔內放置銅鏡和銅鐵錢,排列成“七星伴月”狀。
下來之后就問老船工,老船工介紹說這是泉州當地的一種習俗,這些圓孔也叫“保壽孔”。
而“七星”代表危礁密布的“七洲洋七星洋”,銅鏡,象征光明吉祥。
出海打漁的漁民或是去海外做貿易的商人祈禱平安的意思。
趙竑點點頭,感覺開闊了眼界。
他又來到船尾位置,只見船尾部分寫了一些船的編號,不過船并沒有名字,都是需要朝廷賜名的,督造船員的官吏要在挑選一個適合下水的好日子,這是臨安朝廷去歲新規定的。
沒成想今天官吏卻遇到了南幸的皇帝,否則還要派下面的人去臨安遞折子,此刻左右已經拿來宣紙。
趙竑拿起紙張,直接給這些船只賜名起來。
比如第一眼見到的那艘木帆船。
趙竑賜他為定北號。
希望將來大宋“定鼎天下,北伐中原”。
趙竑覺得將來臨安朝廷要北伐,沿著海岸線北上作戰的可能性非常大,在適當的時候還要和益都的李璮配合,甚至也要考慮在山東海域那邊登陸。
船塢廠這邊還堆積了不少的木料,工匠們在忙著將它們加工成船上的各個部件,這些部件是組裝成巨艦不可缺少的部分。
拿著墨斗的工匠在忙著彈線,然后用鋸子墨守成規地切割著形狀,臉上一副堅毅的樣子。
他們的汗水流淌著,腥咸味飄蕩在車間內,然后與木料、墨香、桐油、漆料等各種味道混合在一起,反而非常好聞,這是一種勞動者的氣息與氛圍。
還有工匠在忙著給新造好的船只涂上防腐的漆料和桐油,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否則出了差錯那就是巨大的質量安全問題。
趙竑參觀完船廠之后,不由驚喜萬分,連連贊嘆。
“將來我大宋必商埠海外,我大宋子民所造之船只必船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