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屯山諸軍痛飲,營中一片觥籌交錯,好不熱鬧。
皇帝難得一小醉,后來將士們在回憶的時候就想起今日的盛況,不免有些自豪。
史官也將之記錄在帝王起居錄中,臺北官員的札記也記錄了下來,供后世研究大宋的歷史。
次日一早,趙竑想起還有事情,就與竇默他們回了臺北城。
整個臺北城都坐落在整個盆地內,中間低,兩頭高,而且還有條河流,東南西北都是高高的山,這些山脈拱衛著臺北城,即便外敵也很難入侵這邊。
城池坐落在艋舺與大稻埕之間,街道一新,屋舍儼然,這里全是新的。
如今半個臺北城的府衙、公學、商鋪、屋舍、勾欄、寺廟、橋梁、集市等已經建立起來,剩下的工程仍在建造當中。
當地也有不少的番客云集此處,做著行商買賣。
大食人也黑迭兒后來在臺北府衙見到了趙竑,他對這個皇帝的印象也漸漸清晰起來,督造臺北這項工程據說是皇帝一力支持的,所以才有今日之盛舉。
而當初他雖然是被抓來的,但宋人并沒有將他當成奴隸,反而將督造臺北城的工程交給了他,讓他設計監工。
趙竑封他臺北督造使一職,也算給他一個正式的官職,然后賞賜了一些金銀,順便給他找了一門親事。
也黑迭兒感激涕零。
趙竑在臺北城待了一日后,就與竇默他們繼續東行。
不過趙竑并沒有走河道,因為這時候祝況之帶著船隊來了,正好與祝況之聊聊并且了解臺灣府的現狀。
趙竑上了淡水河的船,繼續出海,他們打算從海上去基隆那邊。
兩日后,基隆港口。
清晨的時候,港口風浪很大,浪花拍的很高,在港口上,有很多的商船與漁船在這邊停靠。
趙竑問了祝況之后得知基隆這座港口雖然目前商船不多,不及泉州港口等大港,但北上高麗、日本的番客還是喜歡從這里出發,主要是這邊港口直接靠海,還有一個避風港,水深浪小。當然還有不少船塢廠,當他們的船只壞了,可以在當地的船塢廠讓工匠直接修繕,而且價格也很便宜,據說每年還會定期幫助維護。
趙竑登上港口之后就去了船塢廠,他要看的是大型海上戰船。
到了船塢廠之后,趙誦看到船工們正熱火朝天在建造船只。
這里的船塢廠主要建造的是海上作戰的戰船,也是為了配合朝廷的軍事行動。
在大澳這邊停靠著不少新造的大型海上戰船,它們的體積非常大,與海上見到的那些大鯨一般。
趙竑走到一艘木帆船這邊,據泉州來的老船工林閩介紹,這艘船大概長九丈三尺,寬二丈一尺。
整體看船身扁闊,平面近橢圓形,是海船中的尖底船型。
底板與側板由二到三層木板疊臺而成,船板間涂塞麻絲、竹茹、桐油灰,用鐵釘加固。
龍首用粗大古木建制而成。
船上共計十三個隔艙,采用了水密艙技術,安全性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