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潛說“朝廷可以給他們著書立說,但這錢書社、書籍鋪會出的,所以朝廷就不需要額外付這筆錢了。”
吳潛現在基本上都偏向于皇帝說的,因為皇帝說的大部分都是正確的。
“你們覺得呢”
“官家,這奉祠不能取消,太祖既定文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奉祠正好給致士官員俸祿”
很多官員都說奉祠不能取消,趙誦也知道這奉祠制度不能隨便取消。
趙誦對他們說“朕即刻會下詔,禮部之下多設幾個館,如同崇文、弘文館一樣,到時候你們都可以投稿,這些文章亦可讓世人看到,只是必須要過審,否則就白寫了。”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減輕朝廷財政的負擔了。
趙誦說完之后,在場官員松了口氣,寫文章也可以賺錢啊,而且是皇帝認可的,是在官方的報紙上,至于過不過審,他們知道皇帝的底線,有哪些東西可以寫,有哪些東西禁止寫。
不過皇帝并沒有說奉祠取消還是不取消,所以他們的心還懸著,究竟是什么結果呢
“而奉祠者,必須得到朝廷認可,而且奉祠名額必須吏部審核、朕批閱之后才可這個諸位有要說的么”趙誦沒有撤銷奉祠,因為奉祠是官員養老的保證,但若你不是從官員位置上致士的,那么對不起,你沒有這個制度的保證,那就不叫奉祠者了。
聽聞皇帝不取消奉祠,所以他們覺得只要不出錯,最終還是能得到朝廷的奉祠之祿的。
“吳相,你有什么話要說”雖說吳潛辭官了,但趙誦仍然叫他吳相。
吳潛見趙誦問起就說“陛下圣明不過老臣不要奉祠,如今掌管武學院,朝廷已給了我俸祿。”
“吳相雖已致士,但這奉祠還是是有的,如今又是武學院副校長,每月俸祿照發”然后趙誦問其他大臣,“那諸位沒反對,就這么定了。”
劉秉忠他們沒有發聲,因為這個屬于特例。
“官家,如今相位空懸,不知陛下可有人選”
御史臺的官員本來想說如今相位空,應該早立相位穩定朝綱的。
趙誦知道這些官員都盯著左右丞相的位子看,但趙誦偏偏不設左右丞相,就是讓他們空著,他的目光直接掃向御花園坐著的這些朝臣“如今朝中無左、右相,那參知政事與樞密二使就要負起重任了”
意思就是趙誦要將左右丞相的權力分散給副相與樞相。
見到皇帝不提左右二相的人選,他們都看著皇帝。
“朕還有話要說,你們權且聽著,今年御史臺本要巡按地方,糾正官邪,彈劾貪官污吏,匡正朝堂綱紀。如今新設兩浙路,朕打算另外在六部之中再派一些人去地方巡查,不知諸位有什么建議”
“這是”他們不明白皇帝的做法,為何要與御史臺一起巡按地方,監察地方官吏。
趙誦說“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兵部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刑部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工部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
皇帝提了六部,讓他們有些意外。
“兩浙路復立,如今施行新政,自然要更加重視,各部也可及時在兩浙路上發現問題,不過六部專管自己部門的事情,出巡的人都由你們六部自己人定,到時候朕批了就是了。”
除此外,趙誦打算讓地方也監督這群去巡視的官員,若是出現差錯,可是直接向皇帝反應。
“這次是兩百人,你們都代表朝廷巡視各地,各地若是出現情況,你們要及時處置,快馬將情況匯報朝廷”
“是。”
“今日就先這么定了。”
重臣便開始離開御花園。
這些官員中有趙誦自己的人,他們會將情況告訴給趙誦。
六部的官員想到可以推薦自己人,他們就下去安排去了。
皇帝一紙詔令,賦予了他們監督的權利,不過皇帝并沒有賦予他們執行權,而且隨行還有劉秉忠、竇默等重臣監視,執行權是在劉秉忠他們的手中,而監察權則在御史臺的手中。
“陛下派了兩百人一個團使,浩浩蕩蕩去兩浙路各地巡視了。”
朝廷的政策很透明化地刊登在了臨安時報上面,購買報紙的百姓、士子們都知道了朝廷的政策。
而除了臨安時報這種邸報之外,最近臨安又出了新的邸報是在禮部下來新設的時文館自己發的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