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討論、進展追蹤等活動,提高收集資料、處理資料、撰寫專題綜述報告的能力。
基因工程屬于生物科技前沿的內容,這一專題的教學,首先要考慮基礎性。高中階段的教學不是培養專家,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著力點應瞄準對學生的發展起根本作用的知識、能力、思想情感上。忽視了這一點,而一味追求知識的深和透,就會本末倒置,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專題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提升。違背了漸進性,易使學生認為“基因工程難學”而產生“危乎高哉”的想法,望而卻步。緊密聯系學生已有的經驗、生活閱歷,盡量緊密聯系必修課中的基礎知識,一步步引領學生登上這一科技前沿的舞臺,學生們才會心馳神往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在學習本專題內容時,不能忽視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學習的動力,要利用國際上重大科技成果的素材,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奮發圖強的緊迫感;利用國內重大科技成果的素材,培養他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從而喚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內容的結構和特點
一教學內容的特點
本專題的內容由題圖、科技探索之路和四節內容構成。
題圖為學習者創設了一個意境。沃森和克里克對dna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發現和隨后的技術創新孕育了基因工程。在復制的dna雙螺旋結構上展示的轉基因工程菌、牛、羊、魚、番茄、甜椒、牽牛等,代表了基因工程在三個重要方面的研究成果轉基因微生物、轉基因動物和轉基因植物。在上述畫面的基礎上,點出基因工程的主題“基因工程是按照人們的愿望,進行嚴格的設計,通過體外dna重組和轉基因技術,賦予生物以新的遺傳特性,創造出更符合人們需要的新的生物類型和生物產品。”此題圖不僅寓意深刻,且十分生動。
科技探索之路──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基因工程是正文的前奏曲。沒有基礎理論的研究成果,沒有技術方面的創新發明,基因工程不可能誕生,也不可能迅速崛起。其內容分兩部分一部分介紹基礎理論研究成果,一部分介紹在技術層面上發明的各種操作手段。編者精選這些最重要的成果,其目的是使學生從科技史實中,感悟創新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不竭動力。
專題1基因工程本專題參考學時為7課時,其中第一節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2課時;第二節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2課時;第三節基因工程的應用2課時;第四節蛋白質工程的崛起1課時。
對本專題的特點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