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軍迅速接近,敵軍的真容終于暴露在面前。他們確實是胡漢結合的涼州騎兵,服色駁雜粗獷,兵器五花八門,所采取的戰法亦是一如馬騰和韓遂所部,一叢叢、一簇簇,有如亂披風般沖殺過來,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暗含分進合擊的精義。
尖利的鷹哨之音大作,所有黑鷹衛騎兵同時左手執槍,右手撩開披風,扯過斜挎在身側的弩機,瞄向前方高處。
鷹哨戛然而止,隨之而起的是一片“崩崩”之聲,整齊至令人難以置信。
在無數敵軍騎兵猛然抬頭而現出的瞳孔之中,密密麻麻的“飛蝗”正在急劇放大。
恐怖的肉體撕裂聲響成一片,很多正在全速奔行中的叛軍騎兵有如被當頭劈了一棍,鮮血噴濺著倒飛出去,亦有大片的戰馬哀鳴著倒地,將背上的騎兵騰云駕霧般直拋出去。
“加速沖”一名敵將瞳孔收縮的狂叫著“他們不及放第二箭”
仿佛是在嘲笑他的無知一般,不等他叫聲停歇,只聽“嗡”聲大作,對面漢軍黑甲騎兵集群中再次升起一片黑云,黑壓壓的再次向著本陣俯沖而至。
“不”那敵將慘白的面容上,一雙眼睛盡是絕望和難以置信如此射速,根本是聞所未聞。若非漢軍騎兵的人數和箭雨規模基本吻合,那敵將必然認為適才漢軍騎兵采取了分批射擊。
沖在最前的叛軍騎兵們無不如同那敵將一般,盡皆一臉駭然之色,仿佛看到了世上最最不可思議之事他們此刻面對的,正是渤海軍頂尖的器械制造成果雙發連弩。
下一刻,戰馬傾倒,尸身翻墜,慘呼驚叫響成一片兩軍尚未近身搏殺,叛軍士氣便已受到了難以估量的沉重打擊。
眾所周知,連弩早在秦時便已成功制作,然而此弩只注重儲存的箭量和射速,一支弩不過八寸長短,且無箭羽,不僅毫無射程優點,更會在飛出一段距離后因為沒有箭羽而失去平衡。這一類型的連弩,早已經過馬鈞的改良而列裝渤海軍部分特殊兵種,專門用于室內近戰或是叢林戰。
不過,黑鷹衛此刻所使用的雙發連弩則與通常意義上的連弩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雙發連弩采取的其實就是一種雙層設計,其懸刀亦有兩節,扣至一半時引發上層弩弦,發射第一支弩箭,再扣至底,觸發下層弩弦,第二支弩箭便會射出。
這種雙發連弩其實缺點多多,第一是體積較大,除了騎兵外,尋常步兵很難持久背負;第二,這種弩對于單手握持的力量要求很高,若非腕力驚人并且長期訓練,一般人單手握都握不穩;第三,重新引弦上箭的程序很麻煩,戰場上一旦射盡弩箭,幾乎沒有時間再次做好擊發準備;最后,其制作工藝極其繁復,數百名能工巧匠專事生產了兩年有余,也不過堪堪將兩千黑鷹衛完成了列裝。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雙發連弩勝在射程遠、力道強、精準度高,其射出的弩箭在設計上和強弓射出的羽箭幾乎毫無二致。是以,直至此時叛軍騎兵仍然認為漢軍騎兵是在利用弓箭進行騎射,否則怎么可能形成規模性的拋射
曾有部屬對生產這種弩機提出異議,認為成本太高,利用性太小,以渤海軍爐火純青的騎射水平來看,似乎并無研發和生產的價值。
南鷹對此嗤之以鼻,一句硬梆梆的話讓所有準備反對的人集體閉嘴知道兩支騎兵部隊在對沖時,快速形成連續覆蓋性打擊的意思嗎多殺一個敵人,便可能多活一個我軍將士本將認為,這種武器的研發制作費用還太少了
渤海軍自成軍以來之所以長勝不敗,緣于兵精將勇,將士用命,亦因戰略得宜,戰術得當,更依托于后勤強大、器械精巧,而最為關鍵的,是因為十余萬渤海軍將士擁有一個知兵、愛兵的無雙領袖,這才能夠始終領先一步,縱橫天下目睹來勢洶洶的優勢敵軍瞬間在兩輪打擊下人仰馬翻,這種想法正是所有渤海軍騎兵心中永恒的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