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流逝,慶和帝其實已經不像一開始那么氣了,甚至回過神來,反而對燕清黎另眼相看起來。
人在順境中的成就算不得什么,那只能算是下限,而逆境中的表現卻是上限,帝王的喜怒極容易影響下位者的行為,如果說慶和帝一開始確實是有那么一點讓她知難而退的心思的話,那后面則只是單純的想看看她能走到哪一步了。
燕清黎并沒有展現出多喜人的成績,這些日子以來她一直很低調,朝堂上的目光也被太子與其他王爺的爭斗給吸引了過去,但慶和帝卻沒漏過她的表現。
她非但沒有在打壓下沉寂下去,反而聚攏了一小股力挺她的勢力,就慶和帝所知,已經有好幾位清貴大家在公開場合贊頌過她表示過肯定了。
這些表現,讓慶和帝也忍不住為她開脫,她并不是一個色令智昏的人,也許秋蘭溪是有真本事的人呢
但哪怕如此,慶和帝也仍不能理解她的行為,若覺得秋蘭溪一身才華無處使,她站在對方前面就可以了,這不算是殺良冒功,畢竟秋蘭溪本就是她的人。
就像那些王爺太子拿出來的東西,較真起來,真的都是他們自己想的嗎可世人只會將這些成就都灌在他們身上,而去忽略他們背后有多少人出力。
從這一點來說,慶和帝無法理解燕清黎的行為,覺得她太過感情用事,當然,自己的女兒就算有千般不好在他眼里也不是大事,他只會覺得是秋蘭溪的問題。
長長的冕旒遮住了帝王的神情,慶和帝平靜地開啟了這次殿試,他不是食言而肥的帝王,若秋蘭溪真有本事,他不會介意朝堂上再添一位良臣。
殿試考的是策論,秋蘭溪是應試教育出來的,所以她先大致看了遍考題,心里有數后,這才開始寫。
沒有出乎秋蘭溪的預料,這次考題確實是歷屆之最,第一題便直接放了個大招。
這第一題,講的便是寧朝的殺神蘇武之事。
這蘇武一介白身,因天生神力入了蘇將軍的眼被收作義子,后更將其愛女嫁與對方,而蘇武也沒有辜負老將軍,在寧國與滕國的戰爭當中戰績卓越,攻城七十余座,寧朝與滕國的第一次大捷也是由蘇武領兵打出來的。
雖然如此,蘇武也仍然難封,蓋因其曾在主將說出降者不殺后仍帶領手下親自屠城,平日里殺性也重,日常好飲敵血。
這讓百姓對他的崇拜,都逐漸變成了恐懼。
另外,除了這些事以外,蘇武也曾因為怕是敵人陷阱而拒絕給同為寧朝子民的潰軍開城門,眼睜睜看著他們盡喪敵手。
這讓蘇武雖然功績卓越,但仍有許多人反對將他捧上高位,認為其無德,不配其位。
秋蘭溪在心中打好腹稿,這才提筆寫下臣對臣聞謹對。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因為朝廷封肯定是要封他的,但難的卻是該怎么封、如何封才能說服百姓,寧朝以仁禮治國,蘇武的行為讓很多人道德上都接受不了,這也正常,國難當頭,誰也不會覺得他做的有多偏激,但事情一結束,那跳出來的圣母就絕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