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六年四月,送給蒙古國的第二批糧草也按時通過牧馬鎮交接完成,如此一來,葉青在燕京再次前往金國遼陽府的事情上,便少了一絲后顧之憂。
安插在各地的探子也進一步證實了,在宋、蒙簽訂了友好國書之后,蒙古人這一次終于是徹底把目光放在了更為遙遠的西方,至于東面那金國,顯然蒙古人是徹底放棄了。
在從多方證實了蒙古國接下來的動向將是遠征西方后,葉青這才在燕京開始做前往遼陽的打算。
遼陽府的兩萬兵馬,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內,已經做了一次換防動作,而這一次換防,也把葉青麾下的精銳一萬種花家軍調集到了遼陽城外,與此同時,與這一萬種花家軍一同駐守遼陽的,便是由耶律乙薛以及從高麗回來的耶律石北所率的一萬兵馬。
自上次與李鳳娘不算是太愉快的交談后,兩人便再也沒有見過面,李鳳娘依舊是在燕京轉來轉去,甚至連燕京更北方位的幾個關隘,都親自跑了一趟,甚至還曾經親自踏上了草原,感受了一下草原的荒涼與豪邁。
回到燕京,得知葉青不日將再次出發后,李鳳娘破天荒的在葉青臨行前的一天,主動來到了燕王府,而此時的燕京城內,吳王趙師淳、慶王趙愷,甚至包括新安郡王趙士誠等皇室宗親,都已經開始向燕京遷移。
前些時日還是置地買房者居多,而今燕京則是擠滿了達官顯貴、富商大賈,就連謝深甫以及韓瑛韓貴妃的父親韓彥嘉,也已經差人在燕京開始置辦宅院,為以后的朝廷遷都暗地里做著準備。
不過這些事情,對于葉青而言,已經用不上他來操心了,劉克師等人就足以把這些事情處置的井井有條,只是在一些他們自己不好拿捏的人事上,或者是曾經在朝堂之上跟葉青有過過節的朝臣上,他們拿捏不準時,才會打擾葉青來做決定。
所以在葉青將要前往遼陽的前一天,燕王府內的議事廳內,再次聚集了燕京城的大小官員,官員們顯然都想要趁此機會在燕王跟前能夠更多的混個臉熟,以及來為燕王在此前往遼陽送行。
朝廷遷都的消息對于一國而言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僅是臨安的達官貴人、富商大賈會因此消息聞風而動,就連燕京城的大小官員,在得知朝廷將要遷都至新燕京的消息時,也變得有些人心浮動,使得一些人開始在私下里琢磨著,如何能夠趁此機會讓自己的仕途變得更為順暢一些。
就像朝廷遷都一事兒,會讓臨安地方的大小官員有種失魂落魄的感覺一般,燕京城的大小官員,則是會有種精神一震的感覺。
畢竟,一旦朝廷遷都,那么臨安大小官員的品級即便不變,但其在朝廷的權威與影響力終究還是會急劇下降,不管如何,都城的官員終究是要比其他地方相同品級的官員要受朝廷重視、升遷的速度也要快上不少,而且手上的權利也要比地方官員大得多。
正所謂宰相門前七品官,何況是在京城為官的大小官員,即便是品級在朝廷遷都后不會變,但權威與影響卻是會無形的增長不少,這也就是在京城為官與地方為官最大的不同,人脈自然也是漸長,自然也就會得到更多人的追捧與諂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