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熙二年九月十四日夜,于臨安來說,注定是一個不會平靜的夜晚,甚至臨安城的百姓,在葉青回到臨安城的那一刻,就已經隱隱感覺到,臨安這些時日里,怕是又要有大事兒發生了。
自葉青第一次離開臨安算起,甚至是再久遠一些的話,可以追溯到當年大瓦子雨夜那次沖突算起,臨安城內這些年來,發生的稍微有些規模的沖突,都跟葉青逃脫不了關系。
不論是當年的大瓦子雨夜,還是高宗皇帝親歷的大理寺之變,或者是還有那一次東華門處的兩路大軍對峙的大事件中,都是跟葉青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而且大部分都發生在葉青從外地回到臨安的最初那幾日里。
就像是找到了規律一般,所以這一次葉青回到臨安,不管是朝堂之上的官員,還是民間的百姓、文人士子等等,幾乎是不約而同的都在猜測著,這一次臨安再次發生沖突,又會是哪一天呢
任何事件在到來之時都是有跡可循的,不過那都是在事情發生之后,經過所為的磚家的馬后炮分析后,才會得出來的結論。
而后便是一片感慨之聲,若是當年誰誰誰怎么著怎么著,那么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這樣的事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嘛,而且從當時發生的事件來看,只要誰誰誰稍微動點腦筋,基本上就可以完全化解此事,就不會讓這件事兒,成為后來某某大事件的轉折點等等。
總之,磚家的嘴可以靈活到把歷史上發生的各種大事件,攤開了揉碎了給你講的頭頭是道,圓的也能說成是方的,方的也能將成橢圓的,言而總之,磚家們的嘴就是鍵盤俠的祖宗。
而事實是,身為當局者的人們,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員,是皇室還是宗親,在事件正在進行時,他們并沒有多少人能夠敏銳的察覺到,事件發生前的種種專家眼里極為明顯的跡象。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歷史的走向向來都是如此,事件的來龍去脈事后可以分析,但當正處在事件發生的過程中時,誰也不敢保證,每一件事情就都在自己的控制與預料之中。
畢竟,若是如此的話,歷史上就不會發生那么多讓人感慨萬千的人和事兒,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看史書掉眼淚,替古人擔憂的磚家了。
左雨再次出現在了慈元殿內,神色之間顯得有些緊張跟茫然。
李鳳娘的雙目如刀,冷冷道“何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