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反
辛棄疾派來的一千兵馬到達曲阜時,而葉青也正打算著于日繼續北上濟南府。
而他之所以愿意放下曲阜的事情,除了他相信朱熹一定會言而有信外,便是濟南府的金人使團,到如今辛棄疾竟然還沒有搞明白,他們來此的目的是什么,而且據說還有一位身份神秘莫測之人,一直不曾公開露面。
“大人,明日你不會就真的打算這么離開吧你就真相信這些書生不會壞事兒”蕭貞跟沈牧坐于前廳,看著葉青把手邊厚厚的一摞書信看完后問道。
“朱熹是個聰明人,或許有時候看起來有些迂腐、固執,但說到底,本質上還是一個能夠讓人欽佩之人。這么些年來,能夠一直堅持著在各地講學,已經實屬不易。而且對于朝廷的北伐一直是持支持態度,跟我不過是一些私人恩怨罷了。”葉青笑了笑,接著繼續道“何況如今若是真的跟他再次鬧翻,于我沒有什么好處,只會讓臨安那些心懷叵測的人,繼續利用朱熹來打壓我,所以賣朱熹一個人情,于我們而言利大于弊才是。”
如今身居北地,今年若是鐵木真一統草原后,他葉青就更無暇顧及身后的臨安朝堂了,所有的注意力恐怕都要放在京兆府、濟南府兩地,既要防備著金人有可能的突襲南下,還要防備著統一后的大蒙古國,會騷擾如今河套三路跟他們的接壤之地,自然,還有夏國的事情等待著他參合上一腳,若是再有臨安朝堂牽扯他分神,恐怕他葉青就真的是顧不過來了。
所以跟朱熹談和,甚至是做出一些讓步,最起碼不至于讓自己在文人士子之間的聲望繼續壞下去,同樣,此舉還可以穩固自己在北地的聲望,以及減小在臨安朝堂
的壓力。
畢竟,朱熹即便是再不如死后那般聲望如日中天,但如今的朱熹在文人士子之間的聲望自然是不可小覷,借著朱熹的影響,來給自己賺取一些好名聲,不至于使得在以后,讓天下人都以為自己盤踞北地是為了將來的裂土封王才是。
當著朱熹跟曲阜縣令二人的面,葉青極為坦誠跟果斷,在朱熹答應了他的條件與要求后,兩百畝地的地契便被曲阜知縣加蓋官印后交給了朱熹。
對于朱熹來說,自己籌資修繕并非是什么難事兒,如今既然有了官府的錦上添花,雖然葉青奪走了倡議者的名聲,使得他一時之間成了真正的敬重圣賢之人,但于朱熹而言,在真正的退一步后,也發現,事情其實并沒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最起碼給孔廟增地這件事兒的功勞,便是實打實的落在了自己身上,誰也搶不走。
清晨的一縷陽光從東方升起,朱熹親自送葉青到城外,兩人并肩而行沉默不語。
“多謝朱先生了,葉某還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夠讓朱先生親自相送。”兩人之間的風波過后,葉青的表現可謂是可圈可點,在朱熹跟前如同學生一般,恭敬有加。
“書生重意氣,老夫與葉大人打交道,也是收獲頗豐。葉大人放心便是,既然老夫如今心結已解,便會遵循著內心為蒼生、為天下百姓著想。”朱熹迎著朝陽嘆口氣,有些感慨的說道“老夫也理解葉大人的難處,如葉大人所言,如今北地看似一切都步入到了期望之中,但終究是被金人涂炭多年,加上黃河泛濫,想要恢復元氣,確實是需要些時間。修繕孔廟一事兒,是老夫心急了。”
“以后若是臨安朝堂之上,朱先生若有用得上葉某的地方,還請朱先生莫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