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倒不是這件事情的本質原因,真正的一點在于這到底還得再先提一下趙國相鄰的國家。
趙國所相毗鄰的三個國家,分別是秦,魏,齊,和同為邊境之地的燕國。
而與之相接壤的關系最為密切的自然是魏國。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秦國想要攻打趙國,一舉對趙發兵滅國,那么事先先打殘與趙相鄰近的魏國,毫無疑問這對于之后的打趙是非常有利的事情,所謂唇亡齒韓,魏國半廢了以后,在之后的滅趙過程之中,魏國就不能夠再對受到秦裹挾攻擊的趙施予援手,畢竟魏都已經自身難保,自然無力再兼顧趙國。
此可算為本次攻魏的最大目的。
而至于余下的另外兩個與趙國同樣相毗鄰的齊國與燕國是否絕不會對于秦國要滅趙之事袖手旁觀,就眼睜睜的看著請把趙給滅了。
對于這一點是完全沒有什么擔心的必要的。
當初在姬丹質于秦國時期,由于對李曦與嬴政之間的關系和睦一是問題完全想歪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認為兩人不和,所以姬丹跑過去找李曦對她畫大餅你看嬴政都對你這么差的不如來燕國吧,來燕國以后我讓你當國師啊,以后每天吃香喝辣,于是意識到他對自己與嬴政之間的誤會這一點的李曦干脆就進行反向畫了個大餅,把好好的小伙子給忽悠瘸,讓他以后去打匈奴開疆拓土、擴增燕國領土,以此“富強”燕國國力。
之后又和嬴政一起做戲,當著外人的面對向為姬丹求情送他歸燕,讓姬丹以為他能夠回國是李曦的傾力相助心中深感李曦是一心為他著想,于是在回國之后就趕忙勸說他那不靠譜的父王,按照李曦曾經所和他說過的其根本就是把他和他們燕國給當成大工具人的本質還是為了嬴政的提議,去打匈奴。
姬丹這個人的口才還是不錯的想想歷史上荊軻被他搞的甘愿赴死以身刺秦就能夠猜想的出,此人的說話的藝術修習的非同一般,而他爹燕王喜又不是什么靠譜的君王,腦子也不是很好的那種,想他在歷史上能夠干得出來在長平之戰以后雖然損失慘重,可趙國那些個名將們一個兩個都還在的時候就直接頭鐵硬莽還是自己親自領兵頭鐵硬莽上去,想要薅趙國的羊毛,結果被打成傻逼,最后還是英國當初苦苦勸諫他不要親自去的大臣給收拾的爛攤子。
而被打成傻逼之后,他還不吸取教訓,幾年以后卷土重來再次打趙,試圖一雪前恥,然后再一次的被打成傻逼,就知道腦子多少有點兒問題。
所以在姬丹的忽悠之下,燕王喜沒什么意外的就這么被忽悠瘸了,直接就派兵去開始打匈奴,而且還是又一次的親自領兵打仗反正李曦在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心中是蠻憐愛那些燕國的大臣的,有這樣一個不讓人省心的主,這得是少活多少年啊。
尤其是本身要帶兵打仗的將軍有了燕王喜這么一跟著,除開自己本身要統兵打仗的事物之外,還要再行負責保護好燕王喜這位大王,直接就將他的打仗難度系數增加了一個等級。
不過這都不是要緊的了,畢竟燕王喜干的傻逼事兒越多,對于嬴政來說就越是好事燕王喜直接把自己給作死了,也就省得嬴政再去讓人打了,秦國直接坐收漁翁之利,省兵省力。
這件事情的關鍵要素是在于燕國現在正在對外攻打匈奴,所以對于中原境內所發生的那些事情無暇分心搭理,所以對于秦國攻趙一事造不成什么影響。
而另外的一個同樣與趙國臨近的齊國的話,如果齊王真的要出兵參與此事,李曦心中倒是求之不得。畢竟,
她惦記著臨海的齊國之地那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