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回答倒是出乎方莫鈞的預料,讓他有一種以小人之心度君之腹的感覺,一時間有些羞愧。
可緊接著他更有一種恐懼蔓延在心頭,想到這位公主剛剛說得話,還歷歷在耳,他究竟該如何抉擇。
一個是身為儒者本就應當尊崇的皇權,一個是結黨滿朝堂的權臣昌國公,為了他的子侄門生,他究竟該選擇哪一方方莫鈞不知道的是他日后要得罪的不只是昌國公府還有最具奪嫡可能的所有皇子。
方莫鈞本就不是個攻于朝堂算計的人,若是有這份能耐,也不至于放棄仕途回家著書,他頭通地厲害。
“我是不是不該來京都”方莫鈞嘆了口氣,他有些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他就不該踏入這是非之地。
看著自己老師滿心躊躇,很是疲憊和惆悵,程素蘊也知道他們已經卷進了漩渦之中,一時間也有些無措。
“老師”程素蘊上前將要起身的方莫鈞扶起,猶豫地問道“您也別想這么多,您是當世大儒,就是圣上也對您禮遇三分”
“禮遇”方莫鈞嗤笑一聲,他的弟子還是太年輕了,不知深淺,帝王的禮遇又怎能當成真。
“我們于帝王來說,就是臣民,臣民永遠要臣服于君王之下。”方莫鈞到底多活了這么多年,看事情遠比弟子透徹,“君王用到我們的時候,我們是文人命脈,是文壇傳承,但若是我們犯了君王的忌諱,那等待我們的又是什么”
“文壇缺我一個也不會斷了傳承真要是觸怒龍顏,想來我這條命也不值什么錢。”方莫鈞對著弟子教導道“莫要將自己看得太重,覺得有些名聲人人都殺不了你,若真這么想,就離死不遠了。”
“我從山東不遠萬里來到京都,為的就是向圣上闡明我儒家治國之道,為儒學之名能夠更勝。”方莫鈞繼續道“若不是這次國子監將法家、道家等人都請了來,我這把老骨頭也不愿意奔波千里。”
“可我還是來了,你知道這說明什么嗎”方莫鈞看了看不懂的弟子,解釋道“無論是我儒學還是法學、道學甚至是興起的釋家學說,我們這些大家都需要通過用思想和口舌打動君王,君王尊崇哪一家,哪一家就能夠傳承千年。”他來是為了文學道統,文脈傳承。
“說到底我們都不過是君王治國的工具,依附君王而活,我們的命在君王眼中又算得了什么今日他能用到我,還會對我禮遇,可能為他辦事的又不只我一人,我若是不識時務,恐怕命運難料,還會牽連你們。”最后,方莫鈞一嘆,嘆盡了無奈與惆悵。
比起權臣,方莫鈞覺得君王更能主宰他們的命運,他若選擇,后者更能占盡大義。
比起這位大儒的悲嘆,喬微的心情倒是頗為不錯,回去后就被隆明帝召見,她原封不動地將今日之事講完,笑道“父皇放心,方莫鈞知道了君王之威,也知道該如何選擇。”
隆明帝倒是不擔心方莫鈞的選擇,喬微已經將話說盡,若是還選錯,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他是需要人給他說話,但又是非方莫鈞不可,方莫鈞若是不愿,他換個人就是。
“今日這些話倒是和你平日里溫潤有禮的樣子不太一樣”隆明帝笑道“怎么不喜歡方莫鈞”
“不過是狐假虎威罷了,借了父皇的龍威,若是還畏首畏尾,不加威懾,這些大儒反倒會認為我們懼了他們。”喬微說道“他們平日里以大家自居,著書傳世弟子千百,名聲太盛,更有人清高自持,總踩著我皇室的名頭為自己搏清名,自以為得一個不畏皇權的名頭就是清流名臣,寧折不彎的忠臣了”
“我皇室沒那么多聽不得進言的帝王,這世上也沒那么多沒有私心的忠臣。”喬微最后道“踩著我皇室的名聲上去總要付出些代價不是父皇是明君,又哪里來得如方莫鈞一般不畏皇權的臣子”
隆明帝聽到這話一笑,“你啊,那都是先皇時期的事了,算不到朕身上,你何必和這些狂士計較”他覺得女兒是在為自己抱不平,心中高興,果然女兒一直都是向著他的,他不過是提了一句方莫鈞“不畏皇權”的名聲,女兒就記住了,為他抱不平,他心中高興地很。
系統聽到喬微的話,看著被喬微哄住的隆明帝,它本能地覺得事情沒那么簡單,“宿主,你今日如此強勢,真的是為了隆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