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移民也不可取,到頭來,土豆只能改善百姓的生活,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根本問題是,周朝疆域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年都有某個地方發生災難,雖然朝廷有太平倉,但倉庫的糧食也不是能隨意調動的。
再加上貪腐,甚至都不能保障太平倉里的糧食是滿的。
地域遼闊的邊疆,也需要大量的士兵鎮守,而這些士兵每年也會消費糧食。
土豆,并不能作為這樣能存儲的糧食存在。
瑞王早就預料到了,于是拿出了另外兩種措施,一是怎么解決西北地廣人稀,以及人多了用水的問題。
首先這一點比較困難,那就解決怎么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開發土地種植面積。
這個桑語在信上有提到一點,那就是發展好用的農具。
其實,在農具的改良上,并不像現在表現出來的,只是簡單的鋤頭,犁耙。
皇家的能工巧匠們,還能制作出更省事的東西。
每年皇帝和皇后都要舉行農桑儀式,兩位尊貴的帝王和國母,當著眾人的面,親自下場耕種和紡織。
并且他們還做得有模有樣,真以為這是皇上皇后會呢。
其實不是,是那種耕種機已經把最難的部分完成了,而皇帝只是稍微動動手,做做樣子就好了。
皇后那邊也一樣,織機自己就能完成了,有沒有皇后那雙手,都能完美織出一匹布來。
這樣的技術,和現在的機器有異曲同工之妙,可為什么只皇家有,百姓完全不知道呢
很簡單,這樣的東西絕對不能推廣。
封建時代下的王朝,其實是農民組成起來的社會,如果說有九成的農民,剩下的一成是商人,地主,讀書人,匠人等等也不足為奇。
因為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的,農民才是主體。
如果把那么好用的機器推廣了,不是為農民減輕負擔了,恰恰相反,是會摧毀他們。
機器出來,首先購買的就是地主,然后大量的佃農失去收入來源,變成不穩定因素。他們吃不上飯就會鬧事。
其次是有土地的農民,因為有了機器,地主雇傭人手的成本一再降低,利潤更高,那么他們就會購買更多的土地。
這個時代農民雖然是主體,但他們卻是實際意義上上的最底層,誰都能踩一腳。
有功名的讀書人,有資本的地主,甚至是有手藝的匠人,最后所有的農民都將失去他們的土地,天下大亂。
織機也是一樣,有更好用的,但民間廣為流傳的,還是那種笨拙的,織一匹布需要用上好幾天的,甚至需要織布的人心靈手巧才能完成。
原因很簡單,對于普通的農戶來說,織布也是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幾乎和種地一樣重要。
如果說百姓家里吃飯靠種田,那穿衣和日常的油鹽醬醋,就得靠織布。
如果織機什么都能搞定了,還又快又好,那百姓家里就失去了一半進項,日子艱難。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當資本發現了織機,就會促使原本的糧食地,變成桑蠶地,糧食會減少,社會更加動蕩。
所以即便皇家有非常好用的工具,卻不能拿出來,甚至都不能叫人知道。
每年皇帝播種收割的機器,以及皇后織布的機器,都會在農桑儀式結束后,直接毀掉,第二年再造。
現在瑞王要的,就是打量制作這些機器,運到西北去,讓少量的人,最大化的耕種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