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都是聰明人,因此他們想到一塊去了。
這幕后之人的目的,顯然是沖著新帝來的,是想要打壓新帝的威望,從而讓他掌權之路不順,或者徹底失去獨攬大權的機會。
這事辦得很漂亮,皇帝身邊出現了蛀蟲,讓恩科變成了驚天的舞弊大案。
想必為了把這次舞弊案做得足夠規模,幕后之人一定賣出了足夠多的題目,這才接二連三暴露在了瑞王和康王面前。
而他們也是相當敏銳之人,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并展開了調查。
等考完結果公布出來,起碼有一半的人會被證實,他們的成績是假的,他們并沒有這個實力。
然后就是學子們被煽動,聯合起來鬧事,皇帝迫于壓力,讓人清查舞弊案,查到的結果居然是自己身邊的太監。
從古至今內侍和外戚都是敏感的話題,本朝對內監的使用到了一個極端,雖然他們不參與朝政,但他們掌握了內廷,皇家的一切供奉都由他們管理,包括宗室的吃穿住行,婚喪嫁娶。
皇室強勢的時候,他們只是奴才,可一旦皇室頹微,他們很可能反過來噬主。
這樣的現狀讀書人都心里有數,但這說到底是皇家的私事,和朝廷牽扯不上關系。
而且有意思的是,本朝皇室是唯一一個不由朝廷稅銀供養的皇室,他們所有的花費,皆從內廷出。
而內廷的收入來源多種多樣,有開國之初劃分過來的屯田,有經商做生意參與投股,也有各個地方的孝敬,比如說皇商。
皇商和內廷做生意是不掙錢的,甚至還每年要給內廷交一大筆費用,但只要他們成為皇商,某種意義上就是壟斷了這一行業在京城的生意。
比如曾經李家的花木,宮里用他家的,那皇室宗親肯定也選他們家,勛貴當然跟著走,大臣也不會換其他人家。
光是這些,就已經賺得盤滿缽滿,名聲打出去了,全國那么多富貴人家,誰不會選擇李家而屈就其他家
宮里需要的各種所需,都可以這么操作,所以花費的沒有想象中的多。而本朝的皇室人數還少,基本每封一個爵位,都要分出去一點,但他們死后也是會收回的,畢竟爵位是降等而襲。
經過百十年的發展,內廷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供養著所有皇室宗親,以及宮里內廷無數太監宮女。
這也可以說是盤踞在皇帝身邊一個龐大的勢力,某方面來說,可以和朝臣相抗衡的,前面陳公公就曾被派去當監軍,雖然期間他只看著,充當皇帝的眼睛,并沒有任何干涉的舉動。
但有一就有二,皇帝寵幸內監是自古有之的傳統,那些讀書人對此相當警惕,生怕他們侵吞自己的領地。
所以一旦發現科舉舞弊是因為皇帝的不謹慎,讓身邊太監鉆了空子,那么新帝的聲望將大受打擊。
朝臣們對待新帝,肯定不會像對先皇一樣順服,而是保持著警惕心。
有人是為了自己的私心,打壓皇權,擴大朝臣的權力,好達到宋朝那般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
而有些朝臣純粹是不信任新帝的能力,覺得他容易受到蒙騙,對于他做的所有決定,都會思量再三,要是覺得不合適了,就會強烈反對,甚至推諉不干。
他們的理由也很正當,因為他們覺得是錯的,為了防止皇上犯錯,這才不做的,他們是忠臣。
所以說,只要這次舞弊案真的如幕后之人謀劃的那樣成功了,那朝臣的人心就散了,新帝完全壓服不了他們。
這不僅是對新帝的打擊,也是對上皇,太子和瑞王的打擊。
要是新帝做不了決定,那他們的改革如何實行難道靠陰謀算計嗎
可笑
朝廷大事是堂皇大道,必須是陽謀
所以這事必須掐滅在搖籃里,還要把幕后之人揪出來。
新帝為了拖延時間,果斷地把放試卷的藏書樓給燒了,然后又在登基不久,尚未坐穩的情況下,就對內宮進行大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