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編得很厚的那種,上下兩層,鋪在木板床上,再放上竹編的席子,往上面一躺,舒坦
在床上滾了兩圈,呈大字型又躺了一會兒,她才戀戀不舍起來,把自己的行李打開,放到該放的地方去。
中午的時候,司徒澤沒回來,但隔壁鄰居送來了一碗面,說是司徒澤拜托他們做的,給了錢的。
說是鄰居,其實也隔著不少路,人家端著碗來,桑語立刻接過來,把自己的飯盒用水沖了,把面倒進去,然后把碗洗了還回去。
順便的,她還抓了一把糖,大概有六七個吧,“沒啥好東西,這個給孩子解解饞。”
鄰居大嬸笑得牙不見眼,“怪到你和澤子能成為夫妻,都是一樣的大方,嬸子就不客氣了,也讓我家的孫兒嘗嘗這京城來的糖啥樣。”
桑語笑著和她聊天,“我看外面那山上,一大片一大片都是甘蔗,都是村里種的嗎那你們可不缺糖吃。”
“是嘞,這都多虧了你男人,他當初下鄉的時候,我們村里可窮了,糧食種了要上交,自己就不剩下啥了,家家戶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后來說有知青要來,說什么支援農村建設,還不是搶我們口糧來了,村里人老不愿意了。但這不是沒辦法嘛,上面下了任務,我們就得接著。”
這嬸子顯然是個健談的,見桑語愿意和她聊天,自己拉了一把竹椅子,坐在院子里就滔滔不絕起來。
桑語邊吃面,邊聽她說八卦,借此了解這個村子的情況。
外面大家都叫生產大隊,但村里人還是更習慣叫橡樹村。
橡樹村地處南方,是魚米之鄉,歷史上這里出產的稻米就是貢米,這些年也風調雨順的,所以倒也沒餓死過人。
可前些年其他地方災害頻發,為了支援祖國同胞,整個縣的糧食產出要收上去七成,剩下的三成,一成留著育種,兩成用來填飽自家的肚子,日子過的委實艱難,說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不為過。
這里大稻谷是一年兩熟,夏收和秋收,可除了這兩個季節忙,農村哪里有閑下來的時候。
北方因為氣候的原因,需要貓冬,可南方就完全不一樣了,冬天也有能出產的農作物,所以一年到頭忙活個不停。
可即便這樣,日子也沒更好過起來。
知青下鄉讓村里更添了一重困難,當時村里人心底都是抵觸的,不愿意接受這些外來人和他們搶糧吃。
然而,在知青中出了一個司徒澤,在適應了鄉下生活后,他眼明心亮,一下子就發現了某戶人家種在地里那半拉子甘蔗特別甜。
他在村里打聽,知道這甘蔗是本地的品種,皮很厚,咬著費勁,但甜度爆表,適合熬糖。
只不過現在大家都為了填飽肚子忙活,誰也沒那個精力搞這不當吃的。
司徒澤知道后,尋找了專家來,勘察了大半個月,終于確定這里的地質非常適合種甘蔗,尤其是那種本地甘蔗,含糖量非常高。
最重要的是,還不用占田來種,旁邊的荒地山地就行,那一大片一大片的,可以種很多很多甘蔗了。
本縣,不,本省都不是產甘蔗的好地方,平時農民自己種點,也頂多自家吃吃,形不成規模,大多數售賣的糖,都是別省來的。
弄清楚這點后,司徒澤就上下跑關系,最后不知道怎么操作的,居然把橡樹村弄成了試點。
他們可以大規模種植甘蔗,作為上交作物的一種,這樣一來,他們交的糧食就可以減少一半。
如果說,以前是交夏季糧和秋季糧加起來的七成,那么開始交甘蔗后,就只需交夏季糧,而秋季糧他們能全部留下來。
此命令一下,整個村子都樂瘋了,大家忙完了農活,連夜去山地荒地開墾,爭取種更多的甘蔗。
當時村里人不夠,為了趕上好時節,村支書還發了大家叫上親戚朋友過來幫忙,理由也很好找。
大家都是一個城鎮的,我們村先試點,要是成,你們以后也可以這么干了。
這對大家都是好事,所以現在過來幫忙干活吧,我們多種一點,看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