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后,桑語這個廠長召集了所有人,開了制糖工廠的第一個會,會上確立了他們今后各自的工作,已經生產任務和目標。
首先,他們原本的目的已經達成,只要把橡樹大隊剩下的甘蔗都熬成糖然后送出去,就完成了幫村民們創收的目的。
接下來他們要做的,是從周邊的村鎮收購甘蔗,然后再買出去,順便和那些能種甘蔗的生產大隊簽訂幾年的收購協議,形成良性的循環。
對于農民而言,甘蔗雖然賺的錢比糧食多,但這玩意兒沒有糧食把穩,他們不用擔心明年種了賣不出去怎么辦。
桑語要做的是給那些村民信心,簽訂合約保證一定會收購的,他們也能放心種。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目前的肥料嚴重缺乏,用到糧食上的都少,更不可能拿來用甘蔗。而地里的肥料不足,甘蔗很難生產,需要輪換休耕。
之前的橡樹村就是這樣,第一年種得少,不需要操心這個問題,第二年多一點,到了今年就換上了另外一部分地。
而如果要和那些生產大隊簽訂長期的供貨合同,就要考慮每個村的耕種數量,給他們劃分一個范圍。
比如a村有十畝地可以種植甘蔗,可為了輪換,就只能規定收他們五畝的產量,剩下的五畝地得休息。
那么每個村能種多少,就需要和村支書和生產隊長仔細衡量,他們也是要和自己村的村民商量的,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
在這方面,桑語詢問了在座的這些人,誰愿意去辦這件事
大家互相商量后,最終決定由司徒澤去談,為了談判更有效率,還請了周三爺出馬,他懂熬糖,也懂種甘蔗,更是本地村民,有他在,能獲得更多信任。
李文謙和梁生毫無疑問,繼續去兜售紅糖,他們之前只去了附近十來個縣,整個省有上百個縣,不行還有周圍的省份和城市,尤其是市里,工人多,他們更加有錢購買紅糖。
剩下的人當然就是生產了,桑語分了早班和晚班,早班從上午五點到下午五點,晚班從下午一點到晚上九點。并且把六個人分成兩組,周慶良,毛云和樁子叔一組,李嫂子,李六叔和她自己一組。
早晚班一周一換,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生產,又不會過于勞累。
白天把重活累活先做完,晚上盯著把糖熬好就行,雖然是工作到九點,也不需要天黑了還干苦力活,所以大家都滿意。
有了機器,熬糖的效率高了不止一大截,之前一百斤糖需要十來天才能完成,現在三四天就夠了,沒多久他們的訂單就一批批完成了。
等工廠上了正軌,地里那邊也暫時告一段落,播種完畢,大家可以稍稍松一口氣。
當然,他們也只是不用那么拼,不代表就不需要干活了。
他們還要種自留地的菜,之前一批已經成熟,該采摘的采摘,該處理的處理,接下來要種在冬天也能成活的菜。
花菜,包心菜,蘿卜,菠菜,萵苣,芹菜等等等等,由于每家的自留地都是有定額的,而可種植的蔬菜還不少,大家就都有選擇地種植。
選擇那種儲存時間長的,或者自家人喜歡的,都很關鍵。
桑語家也一樣,之前他們在院子里種了一些,以生姜蒜青菜辣椒為主,剩余的空閑還種了點菜心,但這遠遠不夠。
因為他們是兩個人,支書允許他們在屋子后面再開辟一塊地,不過不能太大,只有兩分,但這也足夠了。
司徒澤不需要桑語動手,晚上回來就弄好了,種子也撒下去了,剩下的就是桑語定時澆水,然后看到雜草就清理掉。
因為要出去和各個村談合作,司徒澤回來的時間不定,他想辦法搞到了一輛自行車,載著周大爺東奔西跑。
近的談判又順利,就能早點回來,要是地方遠,對方也不是那么好說話,說不定當晚就回不來,得在那邊睡了。
這樣的情況下,家里很多事都顧不上,可只要他回來,就會提前給桑語準備好一天的飯。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食物不容易腐壞,他還可以多做一點,吃的時候桑語只要加熱就可以。
這就簡單多了,她現在燒火已經很熟練了,沒多久就能搞定。
這天,桑語在上工的時候,見李大嫂一直欲言又止地看著自己。
桑語好奇,“怎么了”
李大嫂打了一下手勢,桑語沒看懂,而李大嫂又不會寫字,交流起來格外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