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琪說道:“好吧。不過,二叔那兒怕是沒有多余的棉被和蚊帳。稍后我給你送去。”
秦至庸沒有推辭,點頭道:“那就多謝了。”
………………
人多力量大。
修建一間學堂,對于村民們來說,不是難事。陳家溝里,并不缺少泥瓦匠和木匠。不到五天的時間,學堂和座椅都弄好了。
陳正英召集齊了村里的孩童們,就等著秦至庸來講課了。
秦至庸拿著戒尺,站在講臺上,看著下面坐著的四十多個孩童。他們眼睛清澈明亮,童真無邪。
秦至庸心中有了一種使命感。
教書育人,是很神圣的職業。
秦至庸說道:“孩子們,我們開始上課。現在我們學習第一個字……”
沒有拼音,秦至庸只能從簡單的漢子教起。讓孩子們死記硬背。
這個時代,任何老夫子教書,都是用這樣的方法。開始的時候,死記硬背,然后再談融會貫通。
秦至庸每天上午只教孩子們五個漢字,下午則是教他們做家務。不要認為做家務簡單,心平氣和地做家務,最能培養人的心性。
俗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能把家務做好,也是一種成就。
《論語.學而》里有一句: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說的就是先把事情做完,把心性培養好,再來讀書學文,就會日進千里,事半功倍。心性不過關,事情都做不好,就開始讀書學文,只會增長浮華。那樣有害無益。
秦至庸是第一次教學生,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弟子們,成為令人討厭的腐儒。他想要自己的學生,誠實,實干,知行合一。而不是只會巧言令色,夸夸其談。
………………
這天上午。
秦至庸給孩子們上完了課,走到村口,碰到了陳正英。秦至庸抱拳道:“見過前輩。”
陳正英說道:“秦公子,你教孩子們很用心。這些天,我都看在眼里。”
秦至庸笑著說道:“為師者,都希望學生成才,甚至青出于藍。是我應該做的。”
此時。
一個年輕人風塵仆仆地從外面走到了村口,向秦至庸和陳正英問道:“請問,這里是不是陳家溝?陳正英前輩是不是住在這里?我叫楊昱乾,來找陳正英前輩拜師學拳。”
秦至庸正要說話。
陳正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年輕人,你來錯了地方。這里不是陳家溝,村里也沒有叫陳正英的前輩。”
隨后,陳正英又對秦至庸道:“秦公子,你不是說有事要先回去嗎?我就不耽誤你了。”
陳正英擔心秦至庸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便想要讓秦至庸早點走。
秦至庸說道:“那晚輩就先告辭了。”他向楊昱乾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然后沿著小路,往后山二叔家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