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終于開始。
秦至庸是錦衣衛。他參加科考,百戶大人“王正元”和楊總旗等人都比較關注。要是福州府鎮撫司衙門能出一位秀才,那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走入考場,秦至庸頓時感覺到了氣氛不一樣。
古代科舉考八股文。現代的人都說不好,八股文禁錮人們的思想。
秦至庸倒不這么看。
八股文盡管有著種種不好,但它和后世的高考一樣,是學子們通過努力讀書上升的渠道。
科舉,做不到絕對的公平,但是絕對比其他競爭要公平得多。文章寫得好,有才華,就算不能成為案首,但是中個秀才舉人,還是沒有問題。
想要成為案首,除了文章的質量,還要看閱卷官員的喜好。當然,甚至還需要那么一點點的運氣。
秦至庸分析了兩個月時間的八股文,把八股文研究得比較透徹。至少他可以做到文章格式上的完美。八股文雖然是儒家的文章,但是其根子還是在教學子們規矩,也就是所謂的禮。
禮,就是規矩。
規矩,其實是法家的核心思想。
哪怕是在后世,也有著“無規矩不成方圓”的說法。
至于說八股文禁錮人們的思想,那是因為心不正,有了偏見,不能正視儒家學問以外的知識。墨家和公輸家的機關術,非常了不起。可是那些心術不正,有偏見的讀書人,則認為是奇技淫巧。
心不正,有偏見,可不是真正的儒家學子。
真正的儒家學子,都應該有著海納百川,心懷天下的胸襟。
試卷到手,秦至庸沒有急著下筆,先審題。
寫文章,只有心中有了計劃,才會下筆如有神,一氣呵成。
對于秦至庸來說,考試的題目不難。不止是科舉,世間的事情都是這樣,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科考,來不得半點馬虎。
秦至庸把科舉考試,當成了一個項目來做。他是數學家,邏輯思維嚴密,寫出來文章有理有據,可以精確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
計劃文章寫多少字,那就絕不能多寫一個字。而且文章沒有一句是廢話。
秦至庸把儒家八股文的“氣”和“理”發揮到了極致。
毛筆在秦至庸的手中,好像有了靈性,筆尖在試卷上滑動,寫出正楷小字。
科舉的時間非常充裕。
秦至庸書寫得很慢,那一個個正楷小字,就像是從筆尖自然而然流出來的一樣,不但端正,還充滿了靈動。
秦至庸的字,和他的拳術一樣,不是“死”的,而是充滿了“靈性”,好似帶著浩然之氣,活過來了一樣。
秦至庸的文章,沒有劍走偏鋒,更沒有標新立異。他追求的是穩中求勝。
文章根基不穩,就很危險。
劍走偏鋒,會帶有賭博成分,若是合了考官的胃口,那么就一舉奪冠,但若是考官不喜歡此類文章,就會被打入凡塵。
當考試時間結束的那一刻,秦至庸寫完了最后一個字。秦至庸做事,追求的是準時完成。提前或者延遲,都不行,不是嚴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