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張韻現在想要的并不僅僅是產量,最關鍵的還是火槍的威力和射程的提升。
想要提升威力和射程,這就不得不說膛線了!
膛線,又名來復線。由于其截面形狀類似風車,又稱風車線。
膛線可以說是槍管的靈魂,膛線的作用在于賦予彈頭旋轉的能力,使彈頭在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雖然在15世紀就有使用膛線的紀錄,但是由于制造工藝的困難,直到19世紀才得以普及。
在眼下的大宋,張韻可真就是兩眼一抹黑。如果火槍沒有膛線,弄出來也沒有什么意義了。
在后世,張韻是個徹頭徹尾的軍迷,雖然對火器這方面有一定的關注度,但那也只是略懂。
說起這膛線,張韻腦子里有一種方法,只是不知道墨家之人能否造的出來合適的工具。
拉膛線的方法很多,最早的刮刀法、鉤刀拉削法應該是不成問題,但是這種方法效率太低。
唯獨組合環形刀拉削法,比較符合張韻的設想。
如果張韻記得沒錯,這種組合環形拉削刀通過槍膛-次.則可切削出全部的陰膛線,縮短工作時間,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一路沉思者回到了自己的書房,張韻提筆就開始寫寫畫畫。
所謂組合環形刀拉削法,就是在一根拉桿上固定數十個硬質合金鋼環。
每個鋼環之間的距離相等,每個鋼環上加工有與陰膛線數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
每把切刀可循其纏角與下一個環上的切刀相連,從頭連到尾部即可視為一條螺形線。
每一個環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于前一個環,形成一組系列切刀,所開的槽具有穩定的寬度,深度和間隔。
畫了寫,寫了又畫,總之張韻搗鼓了近一個時辰才弄出了讓自己滿意的圖紙。
找來墨有才,張韻覺得還是不能放心,干脆又返回了研發作坊,他必須面授機宜。
“小郎君,此物雖復雜,但似乎不是特別難做!”墨三聽著張韻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堆,然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既然墨三都這樣說了,張韻也不再好說什么,總之一句話,有膛線的火槍才是他想要的。
但是,在有了膛線之后,前裝火槍的裝彈卻又成了問題。
由于槍管內的膛線突起,導致槍彈裝填不便,使得線膛火槍的射速和射擊效率極其低下。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射手們不得不在隨聲攜帶一個木槌,這樣的裝彈率可想而知。
在戰場上,每一秒都是寶貴的,張韻不想自己的士卒面對金軍或者蒙古的鐵騎時因為裝彈而導致的死亡。
因此,張韻索性將自己印象中的米尼彈也畫了出來。
米尼彈,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于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
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一個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壓迫木塞擠進空洞,迫使彈底膨脹,緊貼膛線。
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使燃氣無法外泄,又可以使彈頭在膛線壓迫下高速旋轉。
后世法國人的這項技術革新彈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使得步槍超過火炮,成為當時戰場上的決定性武器。
有了膛線,發射子彈時迫于槍膛內刻有的螺紋線而旋轉飛行,從而在高速運動中的精確指向性和長久穩定性,使遠距離狙擊成為可能。
當然了,想要真正的做到狙擊,沒有瞄準鏡是不行的,不過張韻對此就一竅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