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張韻最關心的就是懸刀,也就是后世的扳機。
別小看一個小小的扳機,里面的學問可多著呢!
就一個彈簧就讓張韻傷透了腦筋,可墨三他們卻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便攻克了這一難題。
首先,拉絲這門工藝很早就存在了,否者漢朝的金縷玉衣是如何制成的。
其次,墨三他們想到了陶瓷,用陶瓷提前做好的模具,拉好絲后,趁熱將其纏繞在磨具之上,冷卻后取出即可。
雖然這樣的做出的彈簧效果遠不如后世,但總的來說是夠用的。
只不過,這個實驗的過程非常的繁瑣,墨三等人也是試制了很長時間才選出了最合適的幾個。
槍已經看過了,關心的問題也問過了,接下來就該試槍了!
張韻帶著二十余,人拿著早已準本號的火藥、彈丸,出了山洞,來到了一片較平坦的無人空地。
三十步外豎了一個木靶,外面套上一具金軍輕皮甲,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試槍。
試槍所用的鉛彈是圓形的,制做也很簡單。
磨板制作出來以后,將鉛塊溶化后往里一倒,等鉛丸凝固就好,一會兒功夫就能弄出一堆來。
其實這上彈,張韻也沒有操作過,他之事在后世的電視和網絡中看過或度過相關信息。
首先舉起火槍,將撞頭向后拉動,打開火藥池,導入少量顆粒火藥作為引發之物,而后關閉火藥池。
其次,豎起火槍,將墨三他們實驗好的等額顆粒狀火藥倒入槍管中,然后將一發鉛彈從槍口塞入,最后使用一根通條,插入槍管把火藥壓均勻,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氣密性,已增加彈丸初速。
最后,再拉一次撞擊頭,舉槍瞄準而后扣動扳機。
張韻深吸一口氣,平端火槍,舉槍利用帶有刻度的望山瞄準!
雖然雙手有點晃動,但張韻很快便驟然屏住呼吸,用力扣下板機。
砰的一聲之后,火藥池和槍口處同時冒出一陣煙霧,只見三十步外的木靶之上出現一個肉眼可見的彈洞。
煙霧對人眼來說還是有一定刺激的,但張韻覺得還在可承受范圍之內。
一旁的墨三和墨有才在槍響之后急忙向木靶跑去,仔細查看了好一會道:“皮甲破!”
張韻快步跑到靶子前,清楚看到皮甲胸口處破開一個大洞,不過自己貌似毛準的是腦袋...伸手撥開碎甲,可以看到彈丸深深陷入其中。
用匕首將彈丸挖出,只見鉛彈已經完全變形,若是在人體內,即便不死也要失去戰斗力。
張韻緊張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了,效果還不錯,的確跟自己腦海中的火槍一樣。
只可惜,這支火槍沒有膛線,彈丸出膛后沒有形成穩定的彈道軌跡,準確率還有待提高。
現在測試的效果都是如此,若是上了戰場之后,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命中率恐怕還會降低。
試槍并沒有完成,在距離不變的情況下,給木靶套上了鐵甲。
有了一次射擊經驗,張韻這一槍的效果比上一次要準許多。這第二槍,依舊是擊破鐵甲彈丸嵌入木靶中。
第三槍,啞火!這讓張韻有些尷尬。
第四槍,木靶移到五十步,彈丸依然擊穿了鐵甲。
第五槍,木靶移至八十步,彈丸依舊上靶,但卻嵌入鐵甲中,未能擊穿。而且,張韻瞄的是腦袋,結果打到了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