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猛火油柜,其實就是古代的一種噴火器具,也是后世火焰噴射器的原型。
里面的液體燃料,唐朝稱石脂油,宋朝沈括稱之為石油。
其用熟銅制成柜,柜有4腳,上有4個銅管,管上橫置唧筒,與油柜相通。唧筒前部為內裝引火藥的“火樓“。
使用時,燒紅的烙錐點燃火樓中的引火藥,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空氣施壓,進而使猛火油從“火樓“噴出時燃成烈焰,以燒傷敵軍。
這種守城的利器,卻并沒有沒有被大規模使用。就連張韻也是從冉志這里才知道,原來大宋還有這種大殺器。
在這個時候的燒傷,基本上是無藥可救的!
從宋朝的火器發展來看,門類還是比較齊全的,只是都處于最入門的階段。
如果朝廷重視讓火器發展的話,別說一個蒙古,十個蒙古都不一定能打得下南宋。
當然了,自古華夏不缺漢奸,一切也不是絕對的。
打戰最主要還是看人,武器及科技也只是占了其中的一部分。只可惜,大宋內部被軟弱的主和派主導。
其實,這也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如今的大宋兩極分化極為嚴重,富者良田萬畝,貧者卻無立錐之地。
雖然百姓沒有像明末那樣爆發大規模起義,那是因為南宋的經濟發達,即便沒有田種,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謀求生路。
擔這并不能說明大宋內部就是一片祥和之態!
有了冉志這個專業人士的加入,火炮的研發成功只是個時間問題,但張韻沒想到會這么快。
其實主要還是設計這一塊,張韻并非內行,他給出的很多東西都是后世的數據。
而冉志,卻以現在的技術水平為起點,并不是盲目的追求張韻所說的那些復雜的東西。
因此,在了解了所有的東西以后,冉志提出了后世的鐵模鑄炮法,只需要用模具澆筑一個兩半開的圓形鐵模,鑄造大炮時,中間放上泥芯。
這是張韻和墨三所沒有想到的,什么叫術業有專攻,冉志就是很好的例子。
墨家人精通各種機關術不假,可鑄造這里多少還是有所欠缺!
“冉志,跟大伙仔細說說!”墨三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因此在傲慢了一圈之后,便把冉志推了出來
“稟宣撫,其實這火炮可以看成是燧發槍的放大版!”冉志開口的第一句話,就讓眾人不住的點頭。
“火炮口徑三寸,長度要達到五尺,炮身、炮架、加上車輪,重量大概在一千斤左右……”后面這句話讓張韻頓時皺了眉頭。
他自己怎么也沒想到,好不容易做出來的火炮重量,居然還是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值。
張韻的圖紙,冉志看過,若是放在后世的網絡中,很快便會被人認出那是一門12磅炮。
經過了冉志的仔細解說,在場眾人大致了解了眼前這個黑漆漆的大家伙的用處。
可是威力呢?那也只能等待接下來的試跑才能夠知道!
“好了,既然都已經清楚,那就開始試射吧!”最終還是張韻轉移了話題。
不然,徐平、許俊這兩個家伙還會繼續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