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信息化的春風,一些先知先覺的、有后臺、有關系的人紛紛依托著某個行業、某家單位,更可能是依托某個人,組織個軟件科技公司之類的公司,召集一幫人馬開發一些簡單的運用軟件,趁基層市場一片空白時跑馬圈地。
這些軟件公司在撈到第一桶金后,少部分兢兢業業開拓研究繼續發展壯大。更多的軟件公司,之后就沒有之后了,就是為了撈錢。撈一筆就走人,軟件的后續維護開發升級,那些是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技術成本的,沒搞頭了。
這個時期的計算機管理軟件就是這個樣,大多是單機系統,一套軟件解決一個部門或一個職能系統的工作,有的甚至只是為做某件事而開發的。
軟件有內部自行開發的,有請商業軟件公司開發的,有上級主管單位下發使用或指定購買的,有行業主管單位下派購買的,來路多種多樣。
有些上級婆婆多的單位科室,婆婆們信息化了,以前抄送的手工報表不要了,需要下級上報一套對應的電子報表。咋個辦賣軟件給婆婆的公司繼續業務延伸,拓展市場,賣一套制作這套電子報表的軟件下去就行。
一來二去,好了,下級單位相關部門存在幾套來源于不同上級單位派發的,功能相似或相同的,相互獨立的,為制作報表而開發的應用軟件,這種情況還不在少數。
要命的是,這些面向同一業務的運用軟件,采用的基礎數據都來源于同一套原始憑證,都需要操作人員手工錄入原始憑證,才能產生需要上報的電子報表。這些軟件之間,因為各種原因就是不能進行數據共享,相互之間也不開設數據接口,牛氣的婆婆甚至明確發文規定不允許其他程序員開設數據接口,否則,后果自負。
結果,有些基層業務人員手工處理紙質文件時得心應手,信息化后,反爾因為要重復制作不同婆婆們的電子報表,工作量翻番,被弄的叫苦連天,苦不堪言。
說到底,這是一個國內軟件公司各顯神通,占山為王的時代。
從本質上說,1996年5月,祁景燾開發這套系統才是各縣煙草公司第一套投入使用的,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運用軟件。
聽說集團公司的技術人員下來,前來圍觀的相關部門領導和業務人員不少。
憑證錄入也就是些重復工作,祁景燾演示性的幫她們建立好1996年年初數據,錄入部分憑證后,操作演示一遍軟件基本操作后就撒手了,讓區公司的業務人員自己進行操作。
然后就是一堆人在旁邊喝茶抽煙聊天,順便監督操作人員笨手笨腳的在計算機鍵盤上敲敲打打,必要的時候過去指點幾下。看著操作人員的動作慢慢熟練了,錄入的憑證越來越流暢,進入工作狀態不理這伙旁觀者了,吃飯時間也到。
一伙人收拾收拾,找地方吃飯,酒足飯飽。該上班的回去上班,該趕路的繼續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