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燮?”
眼聽安定軍陣中策馬而出的文士自稱都尉傅燮,趙云卻是陡然震在當場。
旋即,卻是暗暗道:“他就是傅燮,傅南容?”
說起傅南容,可能相比起董卓,李傕這等涼州人的名氣較低。
可是,在后世,大漢涼州之士,傅燮也是趙云極為敬重的一人。
據《后漢書·傅燮傳》記載:郡將范津舉傅燮為官,在其逝世時,正好是傅南容入京從官時。
可在聞聽其逝世后,卻是果斷棄官返回,為范津守孝三年。
由此可見,傅燮極為重恩義,品德良好可見一斑!
隨后,在黃巾爆發時,也作為護軍司馬隨同皇甫嵩征討,可惜卻是遭受宦官忌恨,只得在安定擔任都尉。
不過,真正讓趙云動容的卻是王國、韓遂領羌人反叛,兵寇漢陽時,傅燮所作出的舉動。
中平四年,羌人大舉寇漢陽,此時傅南容便是此地太守。
羌胡得知后,卻是數千羌卒跪倒在城外啼哭,請求傅燮開城歸順,愿意將其送歸鄉里。
其子也同樣勸說著,不過最終傅燮還是選擇為大漢盡忠,戰死陣中。
由此可見,傅南容在羌人心里,有著崇高的聲望,對國家同樣也是忠心耿耿。
涼州雖然出了董卓、李傕,郭汜等禍亂國家的亂臣賊子,可也出現了眾多的忠義之士。
遠的涼州三明不說,單單是皇甫嵩,傅燮,蓋勛便足以稱之為大漢忠臣。
······
聞言,趙云肅然,翻身下馬,緩緩上前,拱手行禮,道:“晚輩常山趙云,拜見傅都尉。”
一番行禮,傅燮已然得知,眼前這支漢軍是友非敵,便揮手示意軍中士卒收起兵器。
緊隨著,傅燮深吸口氣,高聲問著:“不知你等乃何方之師,又如何追擊羌人抵達此處?”
細細觀察得知,追擊羌人的不過數百漢軍,以好勇斗狠的羌胡為何不敢反身奮力一戰。
卻是猶如待宰的羔羊般,只得拼命的慌不擇路逃竄著。
這是如今傅燮心里極為不解的!
見狀,趙云腳步在次上前,高叫著:“傅都尉,無須懷疑,鄙乃是新近投入車騎將軍麾下的一員。”
“受皇甫將軍看重,封其為軍侯,特奉命領一曲軍馬入北地。”
“以攪亂北地先零羌,清掃各地的羌人,以此擴大戰局。”
話音落下,唯恐傅燮不相信其言語,趙云特意上前,走在其身旁,將皇甫嵩所給予的漢軍令牌取出,以作憑證。
傅南容曾經也是在軍伍間磨煉過的,眼見掌中漢軍令牌,也心知其所言非虛!
旋即,傅燮沉聲道:“將士們,押解歸降的羌人回返城中,為此次大破羌胡的趙軍侯等眾接風洗塵。”
既然雙方已經達成共識,也未在多言,兩軍合軍一齊進城而去。
彭陽城中
將羌胡分散關押在監牢內,傅燮親自在縣府安排宴席,邀請軍侯趙云等麾下一眾小校前往。
堂中,酒香四溢,眾人各自依次坐定,一同互相敬酒。
正值酣處,趙云輕輕放下酒樽,拱手著:“傅都尉,如今羌胡盡數投誠,不知您準備如何處置?”
此時,趙云一方面由于敬佩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軍職不高的原因。
姿態也放得很低,言語間并未居功自傲,反而是商量的語氣。
隨著此話一出,屯長趙泉、張大牛等小校也將目光投放在身間,看其準備如何處置。
席間,唯有張二牛依然沉默無言,好似不存在一般。
與其兄長的性格卻是截然不同,憨厚、沉默,箭術高超,這是這段時日以來,趙云給出的總結。
細細思索一番,傅燮說著:“趙軍侯,北地羌胡雖桀驁不馴,可未必沒有教化的可能。”
“進入安定境內以來,不知諸位有沒有發覺此地并未有北地羌人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