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想象永遠在我們行為的前面,所以,我們才有對某個場景產生過去就經歷過的這種錯覺。
余子峰現在覺得這個邏輯是對的。
他記得自己曾經看過的書里提到過,有人甚至證明,人類的自由意識可能只是一場錯覺。
人在自己覺得自己做了一個判斷或者決定做某一件事情,是自己主觀意識去決定。
我想這么做,才會去這么做。
我的身體和意識,由我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支配。
但一位神經系統科學做出一個著名實驗,曾經引起各界的一片嘩然。
因為,這項實驗有可能可以證明我們的命運可能不由我們自己來掌控。
用華夏的網絡用語來說就是,這個實驗或許可能證明我命由天,不由我。
當然,這只是一個頗被爭議的實驗,并不被主管科學所認可。
1983年,本杰明里貝特證明人類的自由意志感可能只是錯覺。該論證一提出便引起各界嘩然,隨著時間推移,爭議越發加劇。
里貝特的試驗由三部分組成選擇、對腦活動的測量和鐘表。
選擇是指移動左臂或右臂。參與者被告知“不要預先計劃,覺得想動了再動”。移動的準確時間由監測手臂肌肉活動的儀器來記錄。
大腦的活動由頭皮上的電極提取。電極被放置于運動皮層上,當你計劃和實施向左或向右的運動時,一個不同的電信號也會在左右之間發出。
鐘表是特制的,以便參與者辨別亞秒級的變化。鐘上有一個點,每256秒繞鐘面一圈。這意味著報告了黑點的位置也就相當于報告了時間。假設你能將報告的位置精確到5度,也就是說用這臺鐘表可以報告36毫秒內的時間。
在這些之上,里貝特還添加了一項重要的評估。他讓參與者們通過觀看鐘表報告他們決定移動的那一刻的準確時間。
數十年前,生理學家就知道,在人做出動作前的瞬間,大腦的電信號會發生變化。然而里貝特的實驗卻要求參與者報告他們決定移動的時間。這個步驟發生在腦電改變和實際動作之間。
而電極記錄表明,大腦信號在實驗主體意識到做出決定之前就發生了變化。
也就是說,在實驗者在決定選擇右邊還是左邊之前,大腦已經提前完成了這種選擇。
這種感覺就像你的意識不是你自己意識一樣。
比如,你現在想要舉起你的右手,在你想舉起右手之前,大腦中已經幫你決定了要做出這舉右手的動作。
而做出這個決定,是在你自己有意識要這么做之前。
這樣,人就像是一只牽線木偶一樣,有一根根無形的線在左右著我們的意識。
你的所有動作,都不是你自己來完成的。
而是由牽著你意識的人來完成的。
而這個人,一定屬更高維度的世界。
還是可以把我們的世界比作一場游戲。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游戲中的角色。
就像我們在操控手機游戲里的角色一樣,他將如何移動,如果放技能,都可以由我們來操控。
而游戲中的這個角色如此在那個我們認為的虛擬世界中真實存在。
他就會覺得,這一些動作都是自己的決定。
自己并沒有受到什么力量的操控。
如果我們只是高維生物想象出來的,就有這種我們的行為不受自己操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