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等遵旨!”高士廉等人躬身退下,額頭上都沁出了汗珠。
徐齊霖幾不可聞地撇了撇嘴,修訂《氏族志》與其說是壓抑舊的門閥士族,倒不如說是加強皇權。
況且,李二陛下的指示不等于否定了門閥觀念,而是更多側重扶持統治集團。以“尚官”取代“尚姓”進行修譜,等于在搞新門閥。
吊用沒有!徐齊霖心中冷笑,對李二陛下的這個舉措十分不喜。
你口口聲聲說舊世家門閥如何衰微,如何不堪,可你們老李家又自稱其祖出自隴西李氏,且以此為榮。
打臉不?!
徐齊霖幾乎能猜出按照李二陛下的最高指示,《氏族志》上第一等必然是李家,不出意外的話,李二已故老婆家的長孫姓應該能排到第二。
嘿嘿,你玩兒得開心,覺得滿意就好,老李家排特等都沒意見。
估計那些世家門閥也是這樣的想法,誰讓你是老大呢,反正沒啥影響。一本破書而已,還真能動搖世家門閥的地位?
至于世族門閥之間的通婚,并恥與諸姓為婚,就更是無法靠法律和行政手段解決的難題。
要知道,“門當戶對”的觀念,直到后世也普遍存在。至于索要高額聘禮,后世“有房、有車、有彩禮”的標準,又能強上多少?
觀念的改變是最難的,而門閥世族在社會上的威望和地位,是自漢朝以來的,經過漫長的歷史而形成的,倚仗的是深厚的家風與知識傳統。
身處那個時代,你就不得不承認世家大族的流風余韻,厚積薄發。
以太原王氏為例,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形成大唐詩歌史上一個目不暇接的詩壇盛宴,難道是偶然?
所以,科舉制度的改革,盡管努力給寒門學子創造公平競爭的平臺。但從長遠來看,在適應了科舉考試制度后,世家大族在教育和知識上的傳承,依然會使世家子弟在考試中占有特別的優勢。
當然,科舉的改革勢在必行,公平公正是最重要的,也確實能使很多庶族子弟登上朝堂。
倒不是他們有多優秀,而是在初唐和盛唐時期,高門大族還蔑視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貴族觀念,多以門蔭入仕,不接受科舉考試這種新的出仕方式。
等到“安史之亂”后,“五姓:借助于科舉制度而重新抬頭。
比如滎陽鄭氏,自中唐開始,連續出現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鄭半朝”之說。
再如范陽盧氏,尤其是自中唐起,中進士者超過百人,這一數量令人驚異。
諸此種種,讓徐齊霖也很感無奈,也逐漸改變了他的想法和初衷。
拋開打壓世家大族這個命題,視野才能寬闊。不管出身如何,唯才是舉才是正道,管你姓什么,管你是不是高門或寒族。
徐齊霖站得端正,低首垂目,想得仔細,思索得透徹。
朝會繼續進行著,卻已經沒有什么需要他特別關注的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