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明媚的陽光普照,和四周那蒼翠悅目的景色,魏慎的心情也就如這天氣風景一樣好了坐在毛驢背上輕輕醞釀著詞句,任書童魏喜慢慢趕著行走在這剛剛拓寬不久的官道上。
對于拓寬官道這個計劃,魏慎對朝廷和皇帝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道路的暢通,不但可以使國家的政令暢通無阻,也可以使附近的老百姓大大受益,經濟農業飛速發展。
跟在身邊的這個魏喜才不過十五六歲年紀,但是已經服侍魏慎四年多了,他是家養仆人的后代忠實可靠,魏慎看中的卻是魏喜的靈氣
魏慎年前剛剛從國子監進學完,準備要參加當年的科考大比。大漢朝的科舉讓許多文人看到了希望,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官宦之家的后代,大家都有機會和希望。
可是突然皇帝改變了主意,一道圣旨隆恩頒下來,讓國子監八百余學子中,應屆科舉的一百四十五人,和全國六十余州一千三百多學子全部免試受銜雖然授銜后是鄰縣之間對調,但是也一時舉國歡騰人人欣喜
原來皇帝正在推行官員改革制度,魏慎因為家族有人在朝中任職,隱隱約約聽到是朝廷讓這些學子考試之前先鍛煉一番。因為這些學子本身已經是舉子身份,具備可以做官資格了,要進行的也不過是進士大比。
朝廷為了杜絕那些死讀書而不會做官施政的人,朝廷將這些人先分別派到全國各地州縣去任職實習,然后在任期滿一年后履歷回京述職,朝廷到時候再統一結合科考的名次科別決定去留和任免。
這種方式實在是有史以來第一遭,有很多舉人感覺十分的好。因為有些舉子念了一輩子書,已經五六十歲了還沒有進士,即使以后中了也為朝廷服務不了多久,但是他們的人生經歷已經相當不錯。
此前朝廷已經派了有不少人臨時授職地方,這些派出的臨時授命的學子,他們在各地經營建設、安定地方做得是風生水起,對當地的各項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這些幸運的學子自然聽說過,這些前輩不少加入了大漢一個密黨組織,這個組織據說黨魁就是當今的儲君太子。現在他們已經被朝廷頒任擔當要職,尤其那些年齡頗大的舉子更是期盼自己到地方一展身手
魏慎的爺爺魏曙在高祖皇帝手里是同平章事的高官,而且還是工部侍郎的實銜。到了魏慎父輩手里現在已經沒有什么高的官銜了,現在魏慎有個伯父是吏部六品的京官,但是在遍地是官的京城根本說不上話
可是也是因為有著這些關系的緣故,魏慎自己在國子監一向又是人緣極好,本身又有著一身的才華,機緣巧合下熱血沸騰的加入了密黨,魏慎最后被安排在離京師不遠的東莞縣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