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縣在古代原屬于番禺縣和增城縣,后來又劃分給寶安縣,在前朝唐中期的時候才單獨為縣。因為在京城興王府東邊,本地又盛產莞草而得名。雖然挨著離京師很近,又有大片地方是漫長的海岸線,但是在嶺南這個地方實在還是人煙稀少。
現在在任的知縣叫趙辭健,是當年的兵部尚書趙光裔的后人。他比魏慎大不了幾歲,年前七月左右來到東莞卻是以恩蔭入仕。本來以他的家世在京師謀個職位應該不是問題,但是魏慎聽自己那個六品職位伯父說,這個趙辭健竟然是太子親點派來東莞的。而且據說當年太子是衛王的時候,還著實在興王府的官二代圈子里,捉弄過這個趙辭健幾次。
魏慎早已經不是不通人事的少年,而且家族又有人在官場,加之祖父當年提拔的官員不少人也多多少少有些助力。知道像趙辭健這種人來東莞肯定是有內幕的,要么是被貶要么是內定提拔的。
趙辭健以前顯然是還沒有出任過官職,所以不存在貶職不用這種情況。而且他家族在京城的助力顯然比自己家強,于是來到東莞魏慎便和趙辭健拉好了關系。
這個趙辭健也聽說魏慎的祖父是魏曙后,對魏慎很是客氣和交代照顧了一番。畢竟趙家和魏家都是大漢當年開國的元老,還是有著許多交集的,現在年青一代有必要加固這種雙贏的關系網
這次被朝廷派來東莞,魏慎的職務是和普通學子不一樣的。一則他是國子監應屆科舉學子里的佼佼者;二來他自幼家學淵源,擅長器物制作、善于改進水利建設的研究。再者偷偷加入密黨組織后得到了上級的培養,所以吏部直接給他定為這次考吏安排中的幸運兒,直接為每個州特設委派只有四個實銜官職之一。這四個實職官銜一般都分在州府和的重要的上中縣,級別就是官品的初級從九品佐史。
本來唐末五代縣級縣尉是從九品的的官銜,而且每個官品都是分上下的,就是兩京三都的上縣的佐史都是無品的。但是劉家皇朝善于創造官職,魏慎也不知道朝廷這是什么意思,但是接到任命的魏慎和那些學子都高興啊
因為有品就是官啊雖然這個官不知道能多久,但是魏慎知道自己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好好表現的。
來東莞縣已經半個多月了,首先熟悉了縣里的一些日常政務,然后就是研究自己主管的這些方面的事物。此時鄉下正是準備農忙的時候,嶺南氣候良好作物比別的地方更容易生長,但是據說朝廷對糧食的產量還是有更大的期待,魏慎便想親自下去鄉間看看,和鄉民百姓研究探討一下,看在哪些方面可以加強和改進。
趙辭健安排魏慎主管的是農業和水利,正是魏慎的專長和家學的傳承,魏慎隱隱便對趙辭健有些感激。趙辭健自己卻一直在縣城不遠的海邊船塢忙著督造,據說這個船塢是大漢目前三大造船廠之一,還是去年下半年才開始動工修建的新船塢。
魏慎聽說去年末朝廷派來東莞五千將士,更是遷來了許多流民,在海邊建立了一個大型的船務作坊,而且平時有士兵嚴格把守。因為不是自己范圍的政務魏慎不便過問,只想把自己分內的事情處理好,魏慎也知道政務是不能急的事情,但是必須要去做和執行才有效果所以一心鉆研自己的事情
東莞偏居嶺南之端珠江邊,自古歷來人煙稀少。可是年前七月份,朝廷突然便撥了兩百多戶一千多人來充實,讓小小的東莞縣不但變成了大縣,而且看東莞目前為止的布局和不斷的遷徙流民入戶,魏慎隱隱感覺東莞有成為州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