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老王匆匆逃離閩國,一路沿海生存,自然也遇到漢國征討留從效。最后僅僅只剩下帶著一條狗,一套作為廚師的工具,一個年幼的女兒,一張自己扎的竹筏,風雨飄搖來到了大漢國,在楨州附近的海域,在這條名叫楨州灣的寧靜海域邊停了下來。
這里是極好的避風港灣,有著很深的海水,可以停泊大型的樓艦船只;又有著安靜的海面,有利于各種船只修養。所以近年大漢國水軍改建擴充,通過興王府允許決定。如今在這里建立了一個大大的軍民兩用港口,不但建立了規模宏大的水軍水寨,還開辟了一片小海域用來民用停泊。
如今在這海岸邊上,靠近綿延兩三里水寨的方向,已經建立了諸多配套的房子,既可以供應水軍的日常之需,又可以讓周邊的民眾有個出路。因為人們知道有水軍駐扎,相對于是比較安全,而有商船進來港口的話,就一定需要各種各樣的行當,因為這里極有可能成為大漢國一個重要的對外港口。
同時所屬的船舶市集各級衙門也積極規劃,一開始就讓漢國不少大型商行和富商投資,就是外國都有商家在這建立了商行,當然漢國也給到他們不少優惠。于是在海岸邊靠近水寨的位置,便依山旁水離著水寨邊,不到五百米距離上不到半年時間,就建立一條幾十家商鋪為主的街道,形成了一個集市集和居住為一體的村鎮。
老王沒有錢,集中建房的時候只能眼睜睜看著。那里被漢國市泊司的官員控制地皮,以國家的名義征收建房地皮費用,所以普通人不能在那里建房子。
但是他來定居的早,大漢國決定在這里建港口的時候,他已經在楨州灣海邊近海的水里,搭建了一個浮動的竹木魚排。所以不管怎么說,他還算住在當地的,即使興建港口,也沒有就此趕走他。后來他一直念叨漢國皇帝好,如果在別的國家,這是沒有商量的事情,官府直接把這些礙事的老百姓趕走了。
平時附近的漁民一來二去和老王熟悉了,不忙的時候成群經常來坐坐,老王也在水寨和碼頭建立之前,算是成了這里的老住民,和他們是真正的鄰居了。
老王這個魚排,平時用竹片加麻繩混編成大腿粗的巨繩,十分結實可靠和安全。整個大魚排用十多根這種巨繩拉綁,牽在岸上的四棵六七人合圍粗的大樹上,即使海水漲潮也不用擔心,穩穩當當的安全可靠。
魚排也都是用老竹鑲綁了幾層,反正山上的竹子也不用錢,一層一層的綁緊架扎成一片浮動的魚排。光魚排就有近半米高,平時泡在海水里穩穩當當安安全全。
老王便在魚排上搭了兩間小小的茅棚,是父女兩避風躲雨的家。后來格外的搭建了個所謂的廚房,方便老王自己操作,引火就是附近人送來的干柴樹枝十分方便。
魚排在海岸邊上雖然牢固,估計大風大雨的時候也麻煩。所以剩下空余的排面上的地方,老王盡量只擺四張桌子,僅此而已。魚排連著海岸邊就是用竹子架好的筏子,方便當成上排的路。不漲潮的時候沒有關系,漲潮的時候也可以用筏子上排。雖然簡陋沒有多少人看得上眼,但是這是老王的家,也是他賴以生存的地方。
因為是生存在海邊,附近本來的一些漁民和老王很熟。看到漁民往往有很多的海味無法處理,老王便動了收拾的念頭。何況他也喜歡這里的安逸,自己兩個人平時吃這些食物,也動手給別人換花樣做。何況在有些人嘗過老王的海鮮之后,紛紛稱贊老王的手藝,一傳十十傳百,老王的生意就此絡繹不絕。
老王相依為命的女兒小魚,今年已經十七歲了,對于這個戰亂紛飛的時代來說,早就到了該成家的年齡,可是小魚說自己要照顧老王,老王兩鬢已經發白,他知道女兒的心意,可是對小魚的執拗也沒有辦法。
小魚有著沿海人健康的膚色,身材窈窕舉止靈活,有著一雙烏溜溜的眼睛,對著人笑的時候那微微翹起來的嘴巴,讓人感覺很舒服也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