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后梁以來,衡州在馬楚的營造下,幾度成為王都,倒也有幾分氣象。但是自馬楚退出衡州以后,這里也遭受了許多兵馬之災,使得衡州乃至這當初有名的回雁峰,都不復最初的景象。
名人遺留下來的勝跡,大多數遭到了毀壞和流失,幾百上千年的古木,更是被砍伐一空。
峰上一直有名寺山門寺,據傳乃是梁天監十二年513,宏宣法師所創建,乃是禪宗有名的殊勝所在。幾代下來這里不泛信徒,可是經歷戰火之后,這里也頗顯凋零。
山門寺最初被武帝蕭衍賜名承云禪寺,見證了南朝一代輝煌。到了隋代之后改為了雁峰寺,可能是最貼切回雁峰的一個名字。直至到了唐朝之后,才有了現在的寺名。
其實山門寺還有一個別名,在衡州當地卻更是有名。
據傳在唐時有周姓宗慧禪師,初始乃楚地郴縣人,生前云游于四方傳道,圓寂時身在全州附近,信徒被感召大發愿力,依言奉迎宗慧禪師回歸回雁峰。
后人便說他生在郴縣,圓寂于全州,仙壽享年一百三十九歲,成佛卻在衡州。
也因為他迎回之后,自此端坐于寺內,肉體不壞卻成為了肉佛金身,為一時之顯圣。而且因為不斷的顯靈于楚地,就是馬楚時期馬殷都特意誥封過,自此此地也被人尊為肉佛寺。
回雁峰就在湘江邊,而肉佛寺就在回雁峰上。
臨江的肉佛寺,有著幾分令人敬畏的氣勢,也帶著幾分神秘。
靠江的塔林,是肉佛寺歷代高僧所留。不但匯聚了高僧們一生修行的精華,也是大智慧舍利供奉之處。
在一座七級浮屠之上,一個男子負手站立在那里,靜靜的看著一墻之隔的江邊外。
如今湘江邊滿是士卒,看著所穿的衣袍,顯然便是如今衡州城制式的軍袍。因為回雁峰肉佛寺的高墻,正好把湘江圈在了衡州城外。如今不知道這些士卒為什么都在城外,大家都兵器在手。
而且看著大家鎧甲不整,有些人還帶傷在身,顯然是剛剛經過征伐。雖然離著圍墻不過一兩百米,但是這里沒有出口,他們拿著兵器或坐或靠在一旁,卻沒有緊張的隊列。
浮屠上的男子似乎看不清面貌,卻可以看到他在看這些士卒。因為沿著湘江邊休息的將士,看去黑壓壓的一群,可是有不少的人數。他似乎天生和浮屠融為一體,站在那里一動不動。
在湘江邊停靠著兩艘大的斗艦,其中一艘船頭站著一伙人,他們看著面前高墻里的肉佛寺,正在不住的指指點點。船頭插著的巨大旗幟,寫著一個斗大的張字,迎著江風獵獵作響。
張文表臉色看不出心情,一旁的人都沒有大聲喧嘩。其實他的牙齒幾乎咬碎了,看著站在浮屠上的那個男子,感覺自己渾身似乎要被心中的怒火點燃了。
那個身形看去猶如神仙中人一般,伴隨著肉佛寺里的鐘聲禪唱,朦朦朧朧似乎給人感覺飄渺。張文表眼力過人也不清晰,望去猶如隔著一層紗。
他似乎像是天神一般高大,卻又像寺廟山門的天王一般,站在那里具有無上的威嚴。本來就是那么輕松隨意的站在那里,卻給人高山昂止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