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梁俊杰這同一科應考的,還有跟他們來自同一個省城的周健安,他甚至還是上一屆的舉人老爺。
只是那一次黎修平中了狀元,而周健安只能是回老家用功三年重新出發然后再度進京趕考。
而且,他比梁俊杰還要早進京的,年前就已經在京城租了院子住下來專門的閉門苦讀。
當然了,現在周健安的條件是比不上梁俊杰,哪怕他是黎大人的同窗又怎么能比得上親妹夫可以住在黎府經常的得到上屆狀元郎的指點
不過在考試之前,周健安也到黎府跟黎修平取經。
哪怕不能對比梁俊杰更多的時間和次數,黎修平也沒有藏私,把他能想到的考試的時候該注意的事項都跟同窗說明了。
特別是,周健安這可是第二次,總體來說應該少許有些經驗了吧
可是周健安特別的緊張,心里發怵,特別的沒底。
刻苦讀書之余,周健安也會跟現在同住的同窗感慨
“這人與人果然是不一樣的,我那個時候在府學求學,不止一次的考試才能中舉;而黎兄當時不但是我們府學最年輕的學子,還一舉奪得了解元。
后來跟著黎大人一同進京趕考,他先是會元后來直接中了狀元。
而我呢”
說著說著,周健安都有點潸然淚下。
雖然周家家底也不薄,畢竟周健安的年紀不小了,家里的孩子都開始啟蒙讀書。
難道以后,他還要跟他兒子一起去參加考試
太過于丟人現眼了,而且說實話,年紀越大無論是從精力還是心氣方面都比不過年輕人。
所以這一次周健安也算是破釜沉舟了,想著是最后一次,實在不中大不了就以舉人的身份回鄉謀職。
只是這一生,可能就無法有大出息。
想了想,覺得不甘心,他同窗也給予了支持鼓勵。
才會在考試之前三番兩次的去黎府當門拜訪當面求教,面子什么的先拋諸腦后,解決實際問題最為重要。
但是黎修平覺得,讀書畢竟是自己的事情,像是一些基礎的內容都是需要自己看書或者學院里的先生教。
無論是梁俊杰還是周健安,他都是一樣的態度,如果幾年下來那些基礎知識都沒有掌握學好。
還有到京城參加考試的必要嗎
不過出于往日情誼,黎修平還是說了一些,主要就是經驗上的東西。
盡人事知天命吧,其實黎修平還是覺得,做學問主要靠的是自己別人講的再好也只是錦上添花。
雖然黎修平說的隱晦,大致周健安也聽明白了,反正就是憋著一股勁兒的下了場。
然后盡量的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實力,其實心態平和以后看問題就更加簡單了。
能不能考中也就那么一回事,如果自己本身的實力不夠哪怕一次兩次僥幸考中了,以后入朝為官幾十年需要面對的問題千千萬萬。
本身就不是一個優秀的才華出眾的人,到時候遇到了各種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完蛋。
沒考好最多是回鄉,周家的財力擺在那里,加上他自己可以去求職。
好歹,可以保證父母妻兒衣食無憂。
官場上卻是瞬息萬變,一旦出了差錯,腦袋都不一定能保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