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研究現狀
雖然把“競爭力”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進行系統研究大約始于20世紀60年代,但真正引起廣泛注意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在70年代,其標志是1973年白宮和參議院要求美國技術評價局開始對美國競爭力進行研究。1983年里根政府成立了一個“工業競爭力總統委員會”,試圖通過立法措施,增強政府和企業在提高美國產業競爭力方面的努力。幾乎與此同時,日本、歐洲、世界經濟論壇和國際管理學院等國家、地區和機構都開始研究競爭力。但有關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卻可以追溯到18世紀。
傳統優勢理論
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川,該理論認為各國采用的生產技術存在不同,導致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上的絕對差異,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如果一個國家相對于另一個國家在某一產品上擁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或更低的生產成本,則稱這個國家在這個產品上擁有絕對優勢,在國際貿易中,該國就可以通過出口這種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來換取其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從而對貿易各國都產生了有利的結果。由于絕對優勢理論無法解釋一個擁有絕對優勢的發達國家和一個處于絕對劣勢的不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問題,1817年大衛●李嘉圖在絕對優勢理論基礎之上,通過《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
[1]howdoworldoditypribsp;affebsp;asianodityexpeies?theroleoffinancialfris[j].kitanoshigeto
[2]globalliquidityandoditymarketiions:macroeibsp;effebsp;onaodityexpemergingmarket[j].souzarodasilva;fry-mckibbinrenee
[3]hasindiaachieveditspotentialinmerdiseexports?[j].kelkarraghuvir;kalirajankaliappa
[4]odityexportsandmacroeibsp;performahecaseofpalmoilinmalaysia[j].ziaeisayyedmahdi;aliissa
[5]tradeopennessfordevelopingnations:acharadeordesideratumforviableodityexportperformance[j].edwardogbonniaeleje;okechukwuaghaeze;ishiakuiromagabi
(加頁)
國內研究現狀
1989年,原國家體改委與世界經濟論壇、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商定進行國際競爭力方面的合作研究,并于1993年將中國的部分數據納入《全球競爭力報告》,1994年中國加入該報告的分項目比較,1995年中國進行該報告的全部項目比較并參加全球競爭力排序。1996年原國家體改委經濟體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綜合開發研究員及中國人民大學聯合組成中國國際競爭力研究課題組,運用《世界競爭力報告》的方法對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并于1997年3月出版了《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后來,以趙彥云教授領導的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為核心的課題組分專題出版了《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
1991年,狄昂照、吳明錄等承擔了國家科委的重大軟課題“國際競爭力的研究”,該課題重點研究了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定義及度量方法,提出經濟活力、工業效能、財政活力、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對外經濟活動活力、創新能力、國家干預八個方面的因素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并設立了這些決定因素的評價指標,進行了亞太15國國際競爭力的比較。
1993年,任若恩等教授與荷蘭格林根大學國際產出與生產率比較項目組的專家合作進行中國制造業各產業部門的國際比較研究。該研究運用生產法獲得的國際可比的時間序列和產出數據,從相對價格水平、單位勞動成本、生產率等角度探索了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其成果以《關于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初步研究》和《關于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研究》為題,分別發表在1996年第九期《中國軟科學》和1998年第二期《經濟研究》上。
從1995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金碚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進行了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及其實證研究,并于1996年出版了課題成果。該成果就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框架進行了探討,并在各分報告中重點分析了中國工業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工業品質量的國際競爭力、工業品品牌的競爭力,該課題還就中國主要工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