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經濟系鄒薇應用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比較優勢
指標,對中國1965-1995年九大類產業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分析,提出依靠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人民幣貶值來提高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的建議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郭克莎研究員從生產率、勞動成本、經濟效益、進出口、生產規模、科技創新、設備先進性等角度進行了1993-1998年中國工業和世界工業差距的研究,并就提高途徑提出了政策建議。
依據前述國內外對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定義,本文將國際競爭力歸納為:國際競爭力指一國或地區在可貿易的產品或相關產業上所具有的在對本國開放的外國市場上的市場開拓能力、市場占有能力以及獲利能力。
[1]從“零星出口”到“世界超市”[j].俞晶.蔣丹陽中國國門時報2021
[2]跨境電商背景下貿易壁壘對義烏小商品企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羅璐捷.營銷界.2020
[3]浙江義烏小商品出口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張佳敏;張咪咪.智庫時代.2019
[4]義烏小商品“樂搭”日照海通班輪出口外銷[j].呂衛兵;劉翔.交通企業管理.2019
[5]我國義烏小商品市場出口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徐美慧.時代金融.2018
[6]跨境電商時代:義烏小商品出口的海外倉建設模式選擇[n].王俊程.浙江大學.2018
[7]浙江義烏小商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楊爽.納稅.2018
[8]義烏小商品出口貿易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袁惠愛;黃珍琦.現代商業.2017
[9]義烏小商品市場出口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世英.中國商貿.2013
[10]義烏小商品出口報關過程中特殊情況的處理實踐[j].蔣偉.對外經貿實務.2014
(加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