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王莽之亂,典籍殘落,光武中興,采求闕文,補綴漏逸,至遷還洛陽,經牒秘書載之二千余兩,當時以為盛況。至今以來,典籍之數,已參倍于前,而多有雜亂,久未規整
夏日炎陽熾烈,卻并未嚇退熱情的人群。
太學門前廣場,被太陽曬得發燙。
上百儒服玄冠的士子,以及看熱鬧的雒陽居民,圍著掛縑帛昭告的華表,將太學前街道堵得水泄不通。
站在前排的士子,正自告奮勇為眾人宣讀布告。
“今詔選天下學通行修,經中者以為博士,書法工整,志節清白,心細堅毅者入為諸生,講習之余,共參舊籍,查補缺漏,更錄整理博士歲奉六百石,布百匹,諸生歲奉一百石,布三十匹”
這份布告,竟是太學公開招聘博士和諸生的文書
太學博士、學生,向來或地方推舉,或是高官子弟,何曾許天下人隨意報名
竟如尋常庠學哦,還不同,還要通過策試。
但不過是策試而已。
自負才學的儒生并不在少數。
“果然按照告示所寫,通過策試,便能入太學”有人難以置信。
“不知這策試難不難參補整理辟雍、蘭臺典籍,莫非只要入選,就能看到這兩殿珍藏經典”有人躍躍欲試。
“只要成為諸生,竟就百石有歲奉”有人歡欣鼓舞。
“諸君,天子沖齡繼位,先免賦稅,知憫天下,再興太學,修典籍,知文教之重,仁愛百姓,再興教化,此圣君之相也”儒生之中一人熱烈道。
“正是。”“不錯。”眾人紛紛贊同。
“聽聞,天子如今外著袞服視事,內著孝服守喪,不近女樂,心喪受孝,如此高行堪比虞舜。”這是知道內幕的士人。
“不錯,聽說先帝本不喜天子,更喜渤海王。”“對,我也聽說過。”“小兒子嘛。”這是被董太后輿論影響,熱愛小道消息的普通雒陽居民。
“天子是厚道人啊。”有人感嘆。
“正是,正是。”眾人點頭。
“聽說為守孝,這三年,連皇后都不娶了。”又有人道。
“哇”這是看熱鬧的路人。
作為路人甲,聽到堂堂天子,為父守孝,竟連老婆都不娶,頓時露出毫不做作的驚嘆表情。
“天子圣明”一人高呼。
“天子圣明”一些人相和。
“天子圣明”更多人被激情影響,歡欣鼓舞。
“聰睿圣明,無過天子啊”一個老儒生在人群之中,眼淚花花,仰天長嘆。
太學門內,高闕巍峨,峨冠博帶的儒者們搖著折扇,坐于閣中,俯望門前勝景。
“民心可用,民心所歸啊。”說話之人,正是新入太學為博士的老大夫蔡邕。
雖則何進將之征辟入朝,許以尚書、侍郎之位,但其一聽說太學要整理辟雍和蘭臺之中所存典籍,立即拋棄何進,改投太學懷抱。
其人被眾人激情感染,見手中折扇“啪”一聲合攏,抬手揮起,如同指揮了一首交響樂。
年輕的太傅掩唇輕咳,長睫低垂,袖邊朱紅,稱著膚色似更白一層,宛若傅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