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除了一間板屋依然用馬廄間隔開之外,另兩屋卻是拼裝連成二十平米的大屋。
這樣不僅人能休息,就連十三匹馬都有避風之處。
為了防寒,巴林幾人將自己帶來的羊皮綁在迎風面的板墻上。
宋梨云空間里那些壓屋腳的人頭石沒辦法取出來,還是用以前部落殘留下的栓馬樁砸進土里,再用牛皮繩將板房固定住。
等到板房營地全部竣工,天空已經是鵝毛大雪,風雪交加。
武東等人都帶有炒面干糧,巴林他們也在馬鞍下掛著干肉水袋,按平常的規矩,夜宿在外的晚上,他們只能飲冷水吃干糧。
只是,今天不同。
在二十平的大屋正中央,一根繩子懸掛著牛油燈盞,將屋里照亮。
地上的火塘里牛糞篝火旺盛,架上砂鍋羊肉湯沸騰起白沫。
火邊還烤著幾張大餅,餅已經焦黃,白面的焦香充盈房間。
地上鋪著厚厚的干草和氈毯,所有人都坐上面,圍在火邊吃著熱呼呼的晚餐。
只是屋里氣氛有些怪異,除了宋得奎在大快朵頤,其余人的目光一直停留在板房的墻上。
木板的墻面,光滑整潔。
蜂窩狀的墻芯,輕便。
墻體是三寸厚度,給人結實耐用感。
若不是聽著外面呼呼風聲,還有沙子雪粒打在板墻上的沙沙聲,他們都感覺不到是在野外。
巴林習慣住氈房,可武東幾人更喜歡這種中規中矩的房子,比他們自己搭建的草屋好太多。
若是他們能在巡哨路線上布置起這樣的簡易營地,哪怕每班在外面呆上天,都不怕受風雪之苦。
他們言談時就提到這紙芯板房是哪里來的,能賣嗎價格多少
賣當然要賣了
宋得奎激動不已,說得唾沫星子四濺。
這些都是宋家紙箱廠生產的,帶出來除了自己用,也是想對外推銷宣傳。
沒想到才第一次亮相,就有人要買。
他掰著手指一一說著板房的好處,方便是第一條,便宜是第二條。
方便自然是不用多說,屋里的人都親手組裝過,簡單易學。
雖然質量比不上花幾十兩銀子建起來的磚石房,可花錢少啊。
只需二兩銀子就能買五間屋一百平米。
在苦寒少雨的北地,板墻刷上防水桐油,用上一兩年還是沒問題的。
聽到這價格,再聽到五間屋的面積,不說武東等人心里蠢蠢欲動,就連巴林也在盤算,用五頭羊就能換一套房,挺劃算的。
有板房,搭建帳篷的羊氈也就不再緊張。
以后不用一大家子擠在一個帳篷里,連生娃都是夾手夾腳放不開。
想到這里,巴林也用蹩腳的武朝話開始加入討論中。
宋梨云沒有跟這些男人擠在一起,她獨自呆在屬于自己的小屋里。
一邊吃著在炭爐上熱的飯菜,一邊用照明燈,繪制今天走過的地圖。
另外,她腦中還在擔心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處部落為什么突然遷帳,難道真的是迷達河谷那邊有什么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