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在上海保衛戰中取得了戰略上的主動,“但是談到戰術,則主動落到我們手里的,可就絕無僅有了。”因為敵強我弱,抗戰是被迫的應戰,在戰略上不能不取守勢,但“為爭取主動,又不得不在戰術上取攻勢。”道理很明白,但是,“這一辨證式的原則本極正確,可是輪到實行,就往往無所措手。”
說白了就是只強調了防守,沒有主動地抓住機會進攻,“其結果就是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此即所謂備多力分。”犯了處處被動的兵家大忌。“我們偶然也能捕捉到良好的戰機,爭取主動,造成幾次局部的勝利,但這只是偶然的例外罷了。”
3、無法實行三軍聯合作戰。“因為我們沒有海軍,長江非但不是我們的天塹,反而資為敵用,牽制了我們大量的江防部隊,結果還是防不勝防,可笑之至。”沿江重鎮,在敵人海軍砲火協同轟擊之下,防守艱難。
“至于我們的空軍,戰斗意志雖然很強,可惜兵力懸殊,制空權始終操在敵人手里。所以在陣地作戰的士兵,終日在敵機威脅之下作戰,倍增攻擊上的困難,尤其補給增加困難使士氣也因此大受影響。”
“因此,使我們得到一個教訓,就是三軍聯合作戰是現代戰爭的一個特質,沒有強大海、空軍配合的陸軍,縱然精銳,也終歸無濟于事。”
4、精兵不精。應該說國軍也投入大量精兵,以形成優勢兵力,可惜精兵不精,素質和裝備都差很多。
“我們抗戰動員的兵力,在任何一次會戰中,都比敵人多幾倍。即如武漢會戰,光是九戰區指揮的部隊,最多時有七十多個師;而敵人使用部隊,據先后發現之番號計算,總計不過七個師團。”
“部隊雖多,但量的優勢每為質的劣勢所抵銷,徒然虛糜餉糈,并無補于敗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為至理名言也。”
武漢會戰中,王陵基軍團及第三十軍團孫渡、張沖兩軍,都因為素質太差,一觸即潰;滇軍盧漢部隊,還未經接觸,僅僅聽到敵機聲音就潰散。“以致連累素質較優的部隊也無法達成任務,而造成全盤的失敗。”
5、陸軍不能協同作戰。沒有海軍也罷,空軍力量不行也罷。但國軍的陸軍也不能協同作戰,“各高級將領往往各行其是,而缺乏禍福與共的共同犧牲精神。”
陳誠在會戰剛剛開始的時候,召集第二兵團高級將領談話,特別強調了協同動作的重要性。他說到敵人譏笑國軍“陸軍只有一師人”,國軍的部隊“是一師一師的單獨作戰,不知協同作戰,不知發揮大軍的全部力量,結果幾十百個師只等于一個師。”
他想用這個話激勵各位將領,但并不夠理想。有些將領認為,是少數部隊,惡習仍未全除,在友軍危急進戶,不及時加以協助;奉命援助時,也是敷衍塞責,給了敵人以各個擊破之機會。兩軍銜接地帶,因為互相推諉,而留下了空隙,為敵了所乘之機。本來圍殲敵人的時候,可眾多部隊又徘徊不前,“致令功虧一簣,殊屬遺憾。”
陳誠很清楚,“缺乏協同精神的最大原因,就是自私。保存實力是自私,功必自我觀念也是自私,怕代人受過也是自私,總之,自私害了我們的部隊、社會、公私團體以至整個國家。”他還說,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的失敗也是這個原因。所以他說,“看來我們不能去私,就休想爭取任何勝利。”
6、得不到老百姓的擁護和幫助。陳誠也知道“用兵不如用民道理”“能用民者勝”,可是“民眾在戰地所發揮的力量,實在可說是微乎其微。”原因他也清楚,“有的部隊紀律太壞,無法贏得民眾的好感”,另有一個原因“而民眾知識程度太低,缺乏國家民族觀念,也是一個無可諱言的事實。”
“再則,在暴君、污吏、豪紳、地主幾千年的壓搾之下,養成民眾茍且偷生的習性,誰來了都納糧的觀念先入為主,想要激起他們同仇敵愾的心,真是難乎其難。敵軍所到之處,偽組織即刻出現,認賊作父、為虎作倀的漢奸無時無地無之,可恥可痛孰有甚于此者當然漢奸平日都是莠民,好人沒有當漢奸的;但是所謂好人,也多半寧愿隨眾作順民,而不肯犯難當國殤的。如此民眾,欲其能在戰地積極支援作戰,未免可望而不可求。”
這,也可以解釋為啥我們贏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