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藍目瞪口呆。
她什么時候說過的好吧,上輩子她就是個話癆,成天迫不及待地輸出后人的成功經驗。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她還真不能保證自己沒好為人之道到人家養豬。
陳立恒齜牙咧嘴,滿臉一言難盡,最后只冒出一句話“反正我養過了,大家都說豬肉還挺香。”
田藍其實很想翻白眼。就那會兒三月不知肉味,真不知是因為吃不到,別說豬肉了,豬下水都是香的。
不過這事兒雙方算是達成一致意見了。
趁著冬天農閑,大家把豬圈先修起來。待到開春天暖和了,再撈小豬上山好好養。挑選家庭條件差,人本分老實,沒有多少田地可以耕種的人充當飼養員。到時候賣了豬給他分錢,殺了豬給他分肉。
田藍又補充了一句“要肯學習,同等條件下,以識字者為優先。”
陳立恒點頭表示贊同“這是個辦法,要鼓勵大家學習。”
雖然他對抗日戰爭的具體過程知之甚少,但他清楚地記得一點,黨對根據地群眾的文化學習從來沒放松過。
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難明理。只有學習,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公產主義。
這一點必須得記下來。
至于現在各家各戶的豬,種豬和老母豬看主人意愿,是租還是以它們入股養豬合作社亦或者直接賣,都可以。
剩下的豬,不用說了,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可以提前殺年豬了。
要是害怕日本鬼子再度掃蕩,那就把腌好的肉都放山洞里風干。到時候派人統一看管。
田藍想的還挺遠。除了養豬場,她還想搞織布合作社。
“咱們山上的田改造好之后,我計劃后面種棉花。有了棉花,我們就能自己紡紗織布,還能動員村里人加入到織布隊伍中來。”
她想搞紡織合作社,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趁機提高婦女的家庭地位。
本地民風尚算淳樸,連族長這樣有身份有地位上了年紀的老頭兒都親自下田干活。這意味著當地認可勞動致富的價值。
村里的女人們從合作社領了棉花織布,轉手再賣給合作社,就能獲得報酬,為家庭增加經濟收入。
勞動人民有勞動人民樸實的想法,誰掙錢誰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他說話的嗓門都要比旁人大些。
陳立恒點頭,認為紡織合作社可以搞。以后敵人的封鎖會更嚴重,除了吃飯問題之外,他們也得想辦法解決自己的衣服。
兩人掰著手指頭有一個算一個,一致認為除了養豬合作社和織布合作社之外,后面還可以搞手工業合作社和中草藥合作社。
前者是利用當地盛產蘆葦、荊條和柳樹的特點,打蘆葦席子,編織柳條荊條籮筐,可以自用也可以換錢。
后者則是在山上采草藥,種草藥,專門炮制草藥,除了供自己需要之外,同樣可以背去藥鋪換成鈔票。
這事的意義可大了,既能為村民增加經濟收入,滿足根據地的生活需求,還可以為根據地的發展便利。
為什么呀因為合作社生產的東西要賣出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