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兒湊上去一看,集體發出贊嘆,哎呀呀,真的長出根了。這可比種山芋快多了
田藍笑著解釋“這山芋原先的產地也不是咱們國家。是咱們的老祖宗去外面做生意時看到山芋產量高,才想辦法帶回來的。當時人家也不愿意讓好東西流過來,老祖宗聰明啊,就用山芋藤編成筐,裝著其他貨物,這才把山芋帶回來了。”
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后人眾說紛紜。不過倒是完美的說明了山芋的另一個繁殖方式扦插繁殖。
春天種下山芋之后,等到山芋藤長起來,剛好可以夏天扦插繁殖。這樣早秋和晚秋各收一季山芋,可以大大增加糧食的產量。
田藍笑著鼓勵大家“晚上農民夜校會上課,專門教大家怎么種莊稼。以后我們都學會了,糧食產量起碼能翻一倍,就再也不怕餓肚子了。”
眾人面面相覷,好些人開始打哈哈。讓他們送孩子去上學,他們樂意,先生又不收束脩。可讓他們自己上課開玩笑哦,這都多大年紀了,難不成還指望考個秀才
陶八姑強調“廠里招工人可是要識字的。工人的工錢是現大洋,每個月按時發到手上。想要到廠里做工的,必須得認識字。”
她又拿自己舉例子,“識字不難的,不用害怕。我以前也不認識字,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現在,我已經認識好幾百個字了。咱們先生教的方法跟以前的先生都不一樣,大家學字都特別快。”
大家伙兒叫她說的意動,開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年輕媳婦主動詢問“那咱們進廠做工,一個月能發多少工錢呀”
“三塊大洋。”陶八姑十分篤定,“紡織廠的女工每個月是三塊大洋,而且還管飯吃。”
這個時代本地一塊大洋差不多能換8斤米,一個月24斤米的工錢真的不算高。
但是工廠管飯呀,這就相當于一個女工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以外,還能再養活一個成年人或者半大的孩子。
這對于村里的農婦而言,已經具備相當的吸引力了。
況且,江南地區工業發展較早。即便是長期困在地里的農民,也以能當工人掙錢為榮。
年輕媳婦和大姑娘們都興奮不已,開始嘰嘰喳喳地討論。原先不想去上夜校的人,現在也來了興趣,決定晚上去夜校看看。
他們的公婆父母原先不以為然,嫌棄他們耽誤了做家務的時間,結果聽到進工廠就有現大洋拿,老輩人立刻閉上了嘴。
地里的確能長莊稼,可以讓人填飽肚子。但你不吃鹽嗎你平常不需要穿衣服穿鞋子嗎自家田里長不出來的東西,那都得用雞蛋換,都得用錢買。
能去做工掙現大洋,也不錯。
眾人忙罷了田里的活,三三兩兩回家去。現在村里還沒搞集體食堂,他們不能跟鐵血軍一樣集體吃飯,而是各自回家用餐。
盧老太爺年紀大了,走路都得拄拐杖,自然不能下地干活。不過他有學問,會寫字,領了一個記工分的差事。
田藍過去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就感嘆了一句“還是得搞個食堂,大家一塊用飯,能省好多柴火。”
跟著田藍一塊兒過來的陶八姑眼睛都要瞪出來了,這居然是盧老太爺說出來的話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以前可是考過功名的,還擔心起柴火多與少了。
田藍笑道“這事只能慢慢來。”
盧老太爺也點頭“事情實在多,只能一樁樁的來了。”
農場工作要籌措,作為地方士紳代表,他經常去開會,也吃過好多次部隊的食堂。他感覺還不錯。
雖然把地放在一起種損害了盧家的利益,但為了抗日事業,本來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況且人家也不搶,還按照田畝的數量給他家補償糧食,那也說得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