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了解這一段歷史,應該會發現,它和三線建設幾乎是同步的。而三線建設,是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簡單點兒講,就是將大城市里的工業搬遷到農村偏遠地區去。
即便是不研究經濟的人也明白,這么做,成本高,效益低,產能也會大幅度減少,實際上是種倒退。
我們這種外行都能看明白的人,難道我們中央不知道嗎論起搞經濟建設,我黨從來沒有差過。
可為什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因為國際局勢逼得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從60年代中期開始,中蘇關系持續惡化,中美又局勢緊張。我們說備戰備荒,不是喊口號,我們是真的做好了準備打仗。不管是美國的原子彈還是蘇聯的核彈頭,一旦飛過來,我們做好了全面開戰的準備。工廠、科研機構還有大專院校都在搬遷,不是吃飽了撐的,閑著沒事瞎折騰,而是為了預備戰爭一旦打響,可以保存我們民族的希望。
大批知青下放,城市人口向農村疏散,也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首先,因為工廠搬遷,城里已經沒有那么多工作崗位。
其次,東西搬走了,人還留在城里的話,戰爭打響,首當其沖陷入危險的就是留城的人。
為什么下放的是青年學生你沒有考慮過嗎因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你所說的愚蠢的政策,我不認同。我認為這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國家對我們這些青年的保護。
對,在整個政策的實施過程中,的確存在眾多問題。但這些問題并不足以否定當初制定這項政策的現實意義。
現在國家放松政策,允許知青回城,也跟國際局勢的變化有關系。你看,你們也敢回國了,就說明雙方的關系緩解了。
原本搬遷到中西部地區的工廠以及學校也陸續返回大城市。知青回城不說,大批農村閑置勞動力也會進入城市。因為我們國家的重點變成了搞經濟建設。如果您有時間的話,請了解一下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施行情況。您會發現,在搞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從來都不弱。”
方女士用憐憫的眼神看著面前的年輕姑娘,充滿了同情。
她了解這個國家的國民,他們都被洗腦了。已經放棄了生而為人的本能,近乎于一個蒼白的符號。
“不弱嗎”她伸手敲了敲桌子,目光左右脧巡一圈,“這已經是你們的首都了呀,這么貧窮這么落后。”
方老先生聽不下去,強調了一句“怡君,這也是你的國家。”
“不,不是,我早就宣誓成為美國公民了。”方女士搖頭,“這已經不是我的國家。這對我和這個國家來說,也許都是幸事。”
田藍抿了下嘴唇,看著對方“顯然,您并不認可新中國的建設成就。但我想你無法否認我們的成果。這個國家非常年輕,才31歲,可它已經解決了10億人民的吃飯問題。不僅如此,它還擁有核武器,它也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席位。這些難道是別人的施舍嗎當然不是。中美建交,是因為美國可憐中國嗎你認為可能嗎聯合國五常我們都直接或間接打過,哪一場打輸了不管蘇聯還是美國,誰真有膽量跟我們開戰這樣的底氣,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們擁有過嗎這都是我們奮斗的成果。”
方女士搖頭,還是那種悲天憫人的語氣“你會被毀掉的,小姑娘,原諒我這樣稱呼你,因為在我眼中你就是個天真而熱忱的孩子。這個國家不尊重個人成就,也不會把你當回事的。只有到了國外,你才會發現,自己擁有另一方天地。”
“您是想說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吧。”田藍認真道,“你覺得在這里個人被集體淹沒了,沒有存在感。可我們需要的不是個人英雄主義,我們需要的是效率。我們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夠取得這些成就,就是通過集體協作。我們對我們的國家和未來都充滿了信心,我們愿意為之奮斗終生。”
方女士聳了下肩膀,只說了一句“那我祝你好運,我年輕的姑娘。”
田藍報之以微笑“謝謝您的祝福,我們這代人會讓您看到一個嶄新的中國。會讓您發現,我們不僅僅會打仗,會毀掉一個舊世界,我們還能建設一個新世界。”
方老先生看了她一眼,抬筆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甲乙雙方敲定,直接找房管所蓋章辦手續就行。
房管局的工作人員痛快地蓋上了大紅印章,直接將新的房本交給田藍,笑著恭喜雙方“你們這買賣做的漂亮,到底都是文化人,一點也不扯皮,又痛快又敞亮。”
方女士扯了扯嘴角,微微側過頭去。
手續辦完了,方老先生開口邀請田藍和陳立恒去家里吃頓便飯。
他聽女兒說,插隊的時候,尤其是高考復習階段,這兩人對她的幫助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