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我們的80年代
主持人好,歡迎大家來到時空穿梭機,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回到80年代。首先,請諸位嘉賓談一談對80年代的看法。
嘉賓秋秋笑,80年代我還沒出生呢,沒親眼看過。我的概念就是科學的春天,科技元年。因為那是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爸爸媽媽生活的年代。他們說就從來沒有過那樣的時代,所有人都孜孜不倦地學習,所有人都在拼命地汲取科學文化知識,所有人都熱衷搞技術革新。包括我外公外婆,他們是農民,當時沒有現在的高科技手段,都是用最原始的溫度計這些來測量氣溫還有土壤的濕度。我媽當時才上小學,剛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得把這些數據記錄下來,厚厚的一大本,就是最原始的統計資料。一種新篩選出來的農作物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怎樣的生長情況就是用這種方法,全國各地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是研究員,最終獲得了大量的寶貴的一手資料,作為最確切的參考資料幫助農學家們篩選種子。我外公外婆到現在還說,我們國家號稱世界種子庫,有他們貢獻的力量。
嘉賓小瑞這點我贊成。我們家算工人世家,幾輩子都是工人。我媽說那個時候工廠的電視大學一下子就特別火爆,幾乎全廠的人都天天過去上課。那時候她還很小,覺得看電視很好玩。結果她三門外語都是在童年時期通過電視機打下的基礎。他們廠里特別流行搞技術革新,就連工人蓋廠房,都要琢磨砌磚的技術。誰能又快又好又省地把墻砌出來,所有人都要豎大拇指。更別說日常生產工作,大家都流行怎么節約怎么高效,誰找到了竅門都會跟工友分享。然后車間開會的時候,就討論這些,大家再共同實驗,得出結論之后,全車間推廣,全廠推廣。各個地方不是有工人俱樂部嗎那會兒大家除了過去休閑唱歌跳舞啊之類的,主要還是技術交流。
嘉賓小航哦,我想起來了。電視大學那個咱們工人有力量的專題,是不是就在工人俱樂部拍的
嘉賓小瑞沒錯,那會兒我爺爺已經是8級車工了,他不僅在車間帶徒弟,還拍了電視大學的錄像,跟大家共同分享技術心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我舍友爸爸過來,說起這件事,還開玩笑讓我喊他師叔。因為他自認是我爺爺的徒弟。就是跟著電視節目學習的時候,看到了我爺爺做示范,覺得當工人特別帥,高中畢業的時候毫不猶豫地考了技術學校。他們家本來都是老師,還指望他子承父業呢,他就這么叛變了。
主持人我發現這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兒。以前人們覺得工人五大三粗沒文化,哪里有教書先生體面氣派。現在很多地方也這樣想。包括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即便藍領工人的收入要比一般教師甚至大學教授的收入還高,但大家仍然認為后者更體面,更有社會地位。
嘉賓秋秋那肯定的呀。教授有發展前途,工人的未來一眼看到頭。如果我們的社會也是這種狀態,那大家肯定會覺得小瑞他同學的爸爸做了不明智的選擇。其實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只要大家看到發展前景,知道自己付出勞動就有收獲,那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愉快的。也不用想太多有的沒的,考慮到自己的天賦、性格特點以及愛好就行了。
嘉賓小航這是我們的幸運,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起來簡單,其實挺難的。這都是80年代給我們打下的基礎,讓40年后的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路。
嘉賓柯柯我不同意你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