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噢噢噢,來了來了,我還擔心我們的話題太無聊,柯柯睡著了。好,現在把話筒給你,請開始你的表演。你的看法是什么
嘉賓柯柯我認為什么科學的春天科技園年之類的,實在是言過其實。包括大家剛才講的全民投身到科學研究這些工作都來,其實在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時期,尤其是知青下放之后,就已經普遍存在了。比方說公社工廠辦大學,再比方說,很多生產隊都有自己的技術員,不僅僅是從上級單位領種子、農藥、化肥這些。他們真的承擔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工作。像是做654菌肥,做糖化飼料,都是日常。她們當中還有很多人從農業學校、農業研究所拿了自己開始做各種糧食的雜交實驗,最常見的是小麥。我們家鄉那邊有種小麥,耐旱抗鹽堿能力很強,就是下放知青當了生產隊的技術員之后,持續的整整10來年時間,不停地試驗篩選再種植再選種,最終篩選出來的。那個小麥磨出來的面粉口感特別好,在我家鄉大面積種植,適應性很強。1978年知青大回城的時候,他獲得了招工的機會,可以回大城市。但因為他的雜交小麥工作正到關鍵時期,他舍不得放下農村的事業,硬是咬牙堅持留守農村。又干了整整5年,才算把這工作告一段落,然后去考了研究生。畢業之后,他拒絕了外國公司的offer,重新返回我們家鄉,去農科站工作,開始推廣小麥品種。我們家所在的生產隊,當年種了這個新品種,平均畝產增收了500斤,當時都轟動了。我覺得說80年代是科技元年,那完全不尊重前輩們的付出。無論是兩彈一星還是其他的牛胰島素以及青蒿素這些,都是80年代之前就出了成果的。也都可以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嘉賓秋秋這個,我贊同。那你得承認,在此之前你說的那些,那個年代的工廠大學我不知道。但公社大學我是知道的。我堂舅,也就是我堂爺爺家的兒子,當時被選去了。但說實在的,他并沒學到什么實在的東西,因為老師本來水平就不高。教人喊口號倒是挺厲害的,但口號不能當飯吃。兩年公社大學一上完,我那堂舅變得夸夸其談,而且不愿意勞動了。我堂爺爺說他打他,他就穿著鞋襪直接往田里跳。南方水田啊,那個時候穿不上鞋襪的人太多了,家里有干凈的新鞋襪,大家都寶貝的很呢。他就這么跳下去。差點沒氣死我堂爺爺。
嘉賓小瑞事實上就是他喊的高調子和現實情況并不相符,所以他自己都不相信。我估計他可能是希望通過上公社大學脫離生產勞動,結果還要回到原點,所以無法接受。
嘉賓秋秋他也說他沒學到什么東西。本來基礎就特別差,然后公社辦大學,當時我們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少的可憐,這樣的大學師資情況可想而知。條件不成熟,搞得再熱鬧,也沒現實土壤可供它生長。到最后,注定了會失敗。
嘉賓陳晨我同意這個說法,搞教育,老師和學生都不可或缺。老話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起碼得有人領路,才能事半功倍。不然給你一本量子物理,你一點基礎都沒有,又沒人教你,你自己硬啃,要怎么啃下去牙都磕壞了。
嘉賓小航所以才說八十年代是個關鍵的轉折點。大家學習的熱情有了寄托的點,沒被浪費掉,才促成了后來的科技成果大爆發。我們看現在看到的大飛機、航母、驅逐艦等一批大軍艦還有導彈這些,以及計算機技術,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取得突破的。
嘉賓柯柯這些也可以說是之前積累的成果的大爆發呀。大家悶頭干了20多年,突然間把東西拿出來,直接閃瞎了世界的眼。
嘉賓小瑞我不這樣認為。80年代的突破是方方面面的,不僅是各種高端的設計呀以及核心技術,還有工業基礎的夯實,現代化企業全面質量管理都是從那個時期開始的。包括我們國家現在隨處可見的溫室大棚,管道引水,噴灌、滴灌、夜間澆灌,讓對土壤鹽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輪作這些,同樣是在80年代全國推廣的。就是底子再厚,也沒辦法一下子噴發成這樣。
主持人我覺得你意有所指,你想說什么舞臺給你,話筒給你,請開始你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