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我安慰,誰知道記者是不是客氣呢說不定回去以后,他寫的采訪稿沒辦法上報呢。她又不是什么勞模或者技術能手,就憑借她洋知青的身份,就應該順利被報道嗎那可未必。
做完了心理建設之后,她終于能夠坦然地正常生活了。
她唯一犯愁的是公社供銷社的消耗量有限,縣城的工廠也不多,即便工會購買了一部分薯片作為福利發給職工,也沒辦法消耗掉每天一噸的產量。
唐安妮都要考慮是不是應該減少工作時間,每天只開五六個小時的機器,這樣好歹能夠緩一緩。
結果她還在猶豫呢,大隊的拖拉機回來了,上面載了好多張陌生的臉孔。
拖拉機手朝著工廠的方向喊“來客人了,這都是商場的采購員,來買咱們的薯片的。”
廠里人驚訝不已,負責日常生產工作的知青立刻跑了出來,驚喜地看著被拖拉機顛簸的都要吐的采購員們“同志,你們這是”
原先還灰頭土臉的采購員們這下立刻爭先恐后地喊了起來“我們是來買薯片的,我是省城人民商場的我是紅星商廈的我是軍民服務社的”
大家一連串的報單位名稱,知青們都聽不過來了。
聞訊趕來的唐安妮更是懵了,搞不明白為什么大家都扎堆跑了過來。雖然之前廠里的工人們都在想辦法寫信回家聯系關系,好推銷薯片。但這事兒本來就不簡單,十件里面能成一件,他們都要笑死掉的。沒想到居然來了這么多人。
采購員們已經意識到競爭危機,爭先恐后地提要求“快點吧,讓我們看看你們的美國薯片。”
他們七嘴八舌,可算是說明白了為什么來的這么急不是什么熟人托熟人,而是顧客需求。
原來記者回去之后連夜就寫好了稿件,經過編輯審核,不到兩天便登上了報紙。
他們是省城的大報,本省各大單位都有訂閱,讀者甚多。
好多人看了報道之后,都對這個美國富商之女唐安妮十分佩服,也對她從美國引進生產線生產的美國薯片充滿了好奇心。
大家跑到商場里,想嘗嘗薯片的味道。結果售貨員都莫名其妙,根本沒聽說過這玩意兒啊。
顧客們就有意見了,要求商場進貨。
這一兩年功夫,各個單位都在搞規范化管理。就連前些年一直被詬病白眼向人的售貨員和店大欺客的商場也改變了服務態度,對待顧客的意見十分重視。
一個顧客說想吃薯片,他們肯定不會進貨。畢竟要考慮成本問題。
但成百上千的顧客都說想吃薯片,那他們就得想辦法找進貨渠道了。
商場再跟顧客一打聽,知道是本省的大隊來了個洋知青,從國外引進生產線生產的薯片,他們就更心動了,立刻派采購員過來考察。
一家動,家家動,這才是第一波呢。
采購員們看誰都像競爭對手,這會兒卻抱團催促工廠趕緊出貨。他們來得早還能搶,等到千軍萬馬都跟過來時,他們就失了先機了。
唐安妮趕緊張羅著讓采購員們試吃薯片,然后提建議“我們每賣100斤薯片,可以一斤的試吃品,讓大家品嘗過后看到底合不合口味再決定買還是不買。如果不習慣的話,就不要浪費錢了。”
采購員頭回見這么大方的廠商,都在心里點頭,果然是從美國來的不缺錢,出手真的好大方。
他們試吃過了薯片,不僅沒人嫌棄,反而基本上都很喜歡。這么一個新鮮玩藝兒,比進口的也不差了,加上顧客又充滿了好奇,估計應該不難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