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改革的消息,至今仍只有中樞重臣知曉,并未傳開,韓青便代為解釋了一遍,是要他們去各州巡考,以便篩選各地士子,只有通過了這一次考試,才能獲得入京的資格。
頭腦最靈活的朱明立刻就反應過來了,"殿下,到了地方上,是所有人都能報名參考嗎"
"正是。"賀星回點頭。
眾人都反應過來了,這意思是,寒門士子也能出頭了
寒門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很容易造成誤解。但事實上,當下所謂的寒門,既然帶著"門"字,那自然也是有門第的。
世代經營鄉里的小地主,祖上曾經出過高官后來落魄了的家族,以及因為經商等緣故發達了,愿意扶持家中子弟讀書的人家他們薄有資產,卻沒有底蘊,連能夠買到的書都不多,與世家中間自然隔著一層天塹,所以雖然也讀書明禮,但想要出頭卻難上加難。
從前這些寒門士子想要出仕,只有兩個辦法∶要么如范一通那般,依附世家做一段時間的幕僚,由東主推薦入朝要么就在山野之間著書立說,培養名望,等待朝廷的征辟。
要不,怎么庾蘭澤請來的這些人個個都是"一時名士"呢
正因為自己經歷過,知道有多么辛苦,多么艱難,此刻聽說賀星回要讓寒門士子也參與考試,他們心中的激動之情,自不必多言。
這還有什么不應的,幾人紛紛應諾,"我等愿意"
就連身為世家子弟的陸繼善,也被帶起了情緒。他雖然出身世家,但這些年卻沒少被打壓,往來結交的也只有寒門士子,對于他們的遭遇是感同身受。
甚至正因為出身世家,他的膽子也比別人大得多。其他人只高興于寒門終于可以出頭了,陸繼善卻有一種十分微妙的預感∶世家恐怕要倒大霉了
開明元年正月初八。
新年第一次大朝會,賀星回就直接扔下了一道驚雷。
她要改革科舉
雖然只是多加了一道考試的程序,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是要讓寒門士子出頭。滿朝出身世家的官員,聽到這種事,都忍不住皺起眉頭,生出了一點薄薄的危機感。
但一時也沒有人出列反對。
像這種大事,通常都不會直接拿到大朝會上來討論,而是先由三省六部的重臣們商議過,有了簡單的條例,再拿出來讓大伙兒查缺補漏。
雖說也不是沒有過皇帝生怕被反對,索性不經中樞,直接在朝會上直接提出的先例,但賀星回上位以來,倒還沒有干過這種事,何況只看幾位重臣平靜的臉色,就知道他們都是知情的。
那他們還要不要反對,反對的話該怎么說,就是一件需要斟酌的事了。
等大佬們的嫡系先說話。
這也是朝堂上的慣例了,有些話,重臣們當著皇帝的面不方便說,就會在大朝會上讓下頭的人開口,自己再居中轉圜,不管事情成與不成,至少氣氛不會鬧得太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