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陸裳提出要編一本字典,立刻就得到了所有人的全票通過。
開明二年的這個夏天,注定會被所有人所銘記。因為如果從未來回看,會發現,所有欣欣向榮的種子,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種下去的。
不過在這時候的人的感覺里,只覺得時間過得飛快。
大概人一忙起來,就容易失去時間的概念,等到猛地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是寒來暑往,一年又將走到盡頭。
這一年的年底,又發生了好幾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豐收。
今年依舊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頭,再加上皇莊出產的優良種子,更加科學的種植和管理方式,以及足夠的肥料,最終得到的糧食產量,比原本預計的更多。
稅收之事,也就成了所有人關注的重點。朝中官員們為了要不要多收稅的事,吵得不可開交。
一方認為,這些財富留在百姓手中沒什么用,不如朝廷收上來,用到更需要的地方。戶部現在雖然是不窮了,可是錢這種東西,總不會嫌少的,只要能收上來,他們就能找到地方用出去。反正只要留下和原來差不多的糧食,就足夠百姓生活了。
另一方則認為,這是百姓辛苦一年才有的收成,結果他們所得卻還是跟往年一樣,不利于提高他們的積極性。畢竟看到豐收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可如果自己親手種出來的糧食,卻不能享受半點豐收的好處,那明年誰還會努力呢
因為賀星回一直沒有表態,所以兩邊越吵越厲害,最后難免又差點在早朝上打起來。
直到這時,賀星回才表態,"朝廷法令,若是朝令夕改,時刻變動,百姓豈不也要時時擔憂驚怖,連法令也不敢相信了,生怕什么時候又被改掉。如此,既無益于樹立朝廷的威信,也無異于管理百姓。為了多收幾文稅而損害百姓對朝廷的信任,實非朕所愿也。"
此言一出,建議增稅的一方便都有些不忿。
賀星回不由在心里嘆了一口氣,他們未必有壞心,所提的建議也是為了朝廷,只不過沒有百姓放在眼里而已。在他們眼中,百姓是羔羊,官員是放牧者,到了該剪羊毛的時候,誰還會考慮給羊留下一部分毛呢
可是百姓不是牛羊,他們會說話,會思考,會行動。
所以這種事,必須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遏制住。也幸好,賀星回正好有能夠解決這件事的辦法。
那就和第二件大事有關了。
經過了大半年的籌備和爭論,初版的商業法終于修訂完畢,隨時都可以下發到各個官府衙門,等他們學習領會之后,明年年初就可以正式施行。
所以借著這件事,賀星回便提議,修訂一部民法。
既規定百姓的義務與責任,也寫明他們能夠擁有的權利和保護。有了明確的法規法條,才能避免之前那種朝廷官府說什么就是什么,百姓除了咬牙忍耐之外什么都做不了的局面。
雖然自己現在是執掌權力的人,但是對賀星回來說,"法治大干人治"這個道理,已經成為了根植在腦海之中的理念。
權力只有在被束縛的時候,才是安全而長久的,否則只會無限膨脹,這正是古代無數于朝最終都走向滅亡的根源。
而且這句話不光對她有效,對下面的各級官員也是一樣。
所以,在花費兩年的時間收拾局面之后,賀星回認為,是時候把立法之事提上日程了。
除了已經可以開始推行的商業法和正在醞釀中的民法之外,農業法勞動法行政法等,都在賀星回的計劃之中。有了這些,就可以搭建出一個基礎的框架,剩下的血肉,就需要時間去慢慢填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