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特權已經持續存在了上千年,成為了社會公認的部分。奴隸、平民、特權階級的三級劃分,更是整個封建社會存在的根基。
現在,賀星回等于是要挖掉這個根基。
這不僅僅是廢除一個制度,更是對她自己的身份和立場的背棄封建社會最大的特權階級,本來就是皇室。其他的世家寒門、官宦集團乃至商人地主,不過是依附在皇權身邊形成的利益團體。
對她來說是如此,對面前這些朝臣而言,也是一樣的。
現在坐在賀星回面前這些人,尚且還能勉強保持著冷靜,一是已經習慣了賀星回搞大事,二是他們站在這里,代表的是朝廷,暫時還來不及考慮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
但他們已經可以想見,這個決定一旦公開,會引來多大的反對聲。
每一個享有特權的人,都不會贊同這種會剝奪自身優勢的政策。甚至一部分現在沒有特權,但未來可能享有特權的人,說不定也會反對。
"陛下,此事牽連甚廣,還請陛下三思。"還是韓青先開口。
"已經思過了。"賀星回道,"諸位應該很清楚,朕此舉并不是在針對誰,而是單純地認為,這樣落后的制度,對于當下的發展并沒有好處。"她來回踱了兩步,"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朝廷推廣新的種子和種植方式之前,諸位知道上一次農業相關的革新是什么時候嗎"
好在這個問題并不需要她自問自答,回答的人是嚴文淵,"是前朝,有人改良了一種犁,后來很快就推廣到了全國。"
"是的,距今已經一百多年了。"賀星回又問,"再之前的一次呢"
"是晉朝。"嚴文淵說,并且無需賀星回多說,他就主動計算出了結果,"那已經將近七百年前的事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耕作方式和工具,就是在那時候成型,之后便幾乎沒有什么改良。"
"八百年,就改良了一個犁。"賀星回停下來,雙手撐在會議桌上,注視著眾人,"諸位覺得荒謬嗎但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朕在慶州二十年,改良出了二十多種良種,推廣了全新的耕種方式。而自從這些新東西推廣到全國,至今也不過五六年光景,民間已經自發地做出了無數的改良,這才使得糧食產量一增再增。這些,應該不用朕細數吧"
每年的年末,戶部盤點匯報的時候,這都是功績的主要部分,在座的都聽過,自然不會陌生,于是紛紛搖頭。
"為什么呢"賀星回又問,"這些改革很難嗎顯然不難。不需要讀書識字,任何一個種地的農民都能想到。可是為什么八百年,幾乎沒有任何變動,直到今天"
瞿英輕聲道,"因為這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
"是啊,因為對他們沒有好處。"賀星回道,"我記得,糧食第一年增產,就有人提議,可以增收一部分稅,把多收的這部分都歸于國庫,用在別的地方。如果那個時候,我們照做了,百姓們還會有這樣的積極性,主動去改良各種增產的方式嗎"
沒有人說話,但答案每個人都很清楚。
這就是八百年來,底層農民的現狀∶除非是干旱洪澇這樣的天災,導致地里種不出糧食,否則對他們來說,豐年歉年、增產減產,關系并不大,因為每年朝廷的糧官都會重新劃分收稅的比例,確保他們留在手里的糧食始終差不多。
吃不飽,但也餓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