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晚到,并非有意擺譜。
而是確實有緊急軍情傳來。
聞香、秦心千里之外傳來急訊,遼東有變。
高句麗不甘雌伏,與北方靺鞨相互勾結。
合兵三十萬,號稱五十萬大軍,向遼東集結。
同時,高句麗國內正在征兵,大有傾國一戰的架式。
大唐在遼東境內,只有四萬唐軍駐守,以四萬對三十萬,聽聽都能知道事態之兇險。
同時高句麗以一支十萬人的偏師南下,意欲進攻原百濟之地。
百濟被滅之后,李世民以河間郡王李孝恭兼領安東大都督之職,領兵二萬,駐扎熊津城,監管百濟。
百濟新定,時不時地有土著居民反叛,意圖復國,李孝恭的二萬兵力,鎮壓、平亂已經捉襟見肘,如今面對十萬敵軍,更是兇險異常。
好在,聞香偵知此事早,急報李沐。
否則,等戰火一起再應對,恐怕一切都晚了。
承慶殿中,所有人都圍在地圖前,沉默不語。
戰事一觸即發,一切都將讓位于戰爭。
李世民指著遼東城,這個保衛戰次親征攻下的高句麗城池,說道:“幾年來,遼東城墻已經加固許多,兵備也精良,只要有足夠兵力,抵擋住高句麗進攻,應該不成問題。”
然后指著百濟道:“關鍵是百濟,李孝恭手中只有二萬人,要防衛這么大一片疆土,肯定不行,萬一熊津城陷落,百濟將一片糜爛。”
說到此處,李世民直起身道:“最緊要之處在于,高句麗、靺鞨的戰略意圖究竟在何處?朕不相信,兩個彈丸之國,有與我國決戰的膽量。”
“李沐,你得到的消息,可信度究竟有多少?”李世民看向李沐。
李沐答道:“臣可以確信,軍情一定是真。其實,滅百濟之后,就應該想到有今日這種變故。新羅已是大唐盟國,百濟又成了我國疆土,高句麗南下的通道被堵死。東、西又是茫茫大海,他的唯一出路只能向北。可北方是契丹、靺鞨,契丹一直有意歸附大唐,與我朝來往甚密,料其不會附賊,剩下就只有靺鞨了。”
李沐頓了一頓,指著地圖上的百濟道:“故,臣以為此次靺鞨聯合高句麗異動,最大的可能,兩國的目標還是百濟,只有拿下百濟,高句麗才有與倭國聯手的可能,到時東可圖謀新羅之地,西可覬覦大唐淮南道、江南道。”
房玄齡微微皺眉道:“那靺鞨又能得到什么?”
這問題問得好,無利不起早,靺鞨花了這么大本錢,如果僅僅是襄助高句麗,恐怕是說不通的,關鍵是高句麗與靺鞨接壤,之前時有摩擦,二者還沒到親密無間的程度。
李沐答道:“或許這就是雙方三十萬聯軍,向遼東集結的原因。他們真正的目的,應該不是大唐,而是契丹。只有奪取契丹之地,高句麗向北擴張的空間才會徹底被打開。”
“殿下的意思,臣有些糊涂,殿下還是沒有說清,兩國的最主要目的究竟是哪處?”
李沐答道:“兩國必取之處,是百濟。奪取契丹是第二步,要視大唐的反應。如果大唐派主力防守遼東,那么或許可以避免契丹淪陷,如果大唐全力防守百濟,那么契丹必入兩國聯軍之手。”
李沐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了,殿中眾人也已經聽懂。
高句麗與靺鞨兩路出兵的意圖,無非就是聲東擊西。
但這次聲東擊西,與尋常不同,那就是兩路都有可能變成佯攻,也可能都變成實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