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皺皺眉道:“可朝廷不是剛調三萬玄甲軍到了百濟嗎?”
李師道:“殿下難道不知道,玄甲軍只歸河間郡王指揮嗎?”
李沐緩緩吸了口氣,“難道大哥以為,陛下這么快就要動手了嗎?”
李師答道:“陛下動不動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殿下想在遼東囤兵的計劃,可能實現不了。”
李沐臉色有些不虞,問道:“既然你這么認為,為何之前我釋放淵男建時不阻止?”
李師嘿嘿一笑道:“因為我認為,只要稍做改變,殿下的計劃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怎么說?”
“將計就計。既然陛下已經有所警覺,那么殿下可以利用這一點,令三路大軍不斷地向朝廷求援,而救援的理由,自然由殿下釋放的淵男建提供,讓高句麗加大對西、北兩路的壓力,甚至使得高句麗傾盡國力,孤注一擲。”
“可陛下不應,豈不白費功夫?”李沐搖搖頭道。
李師古怪一笑道:“不斷上書為得不是陛下派兵救援,而是讓朝野都知道遼東戰事緊急。如此一來,只要遼東有戰敗,那戰敗的責任必定記在陛下的頭上,誰都會說,遼東戰敗都是陛下不派援兵所致。”
李沐心頭一凜,李師的計策與自己的戰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這樣……真得好嗎?
“大哥所言有理,只是一旦戰敗,就會有無數將士枉死,這種事,孤做不到,也做不得。”
李師道:“我豈會建議殿下去做如此不堪之事?只是殿下應該知道,北面英國公手中僅余十六萬大軍,而靺鞨增兵五萬之后,聯軍依舊有三十萬之眾,這個時候,就算調去薛萬徹、薛禮兩部,英國公手中的軍隊也只有二十萬人。如果高句麗孤注一擲,要與英國公決死一戰,我以為安市州必定不保,而遼東城同樣岌岌可危。之后會發生什么事,殿下應該明白。”
李沐沉吟起來,李師的計策確實可行,自己不用做什么,只要在南線對高句麗施加適當的壓力,那么李師所說,高句麗很有可能破釜沉舟,對安市城發起決死一戰。
自己只要當作不曾聽聞,在此地坐視就行。
天下的指責都會指向李世民。
更重要的是遼東所有的軍隊,都會對李世民產生怨恨之心。
沒有人會容忍背后捅刀子的自己人。
到時,自己就可以此為借口,率大軍南返,逼迫李世民讓位了。
可問題是,李勣麾下二十萬大軍,經此戰之后,還會幸存多少?
李沐無法拿數萬甚至十幾萬將士的命,去換取自己登頂的機會。
“我……做不到。”李沐微微搖頭,但很堅定。
李師嘆息,他知道李沐在猶豫什么。
李師能想出這計策,自然知道這計策帶來的將是什么。
他對李沐的拒絕,失望的同時,又感到慶幸。
失望的是李沐的優柔寡斷。
慶幸的是李沐有原則、有底線,是可以托付此生的明主。
李師道:“其實殿下不必糾結,英國公所部或許會有損失,但損失絕不會大。只要事先殿下向英國公傳信,讓他做一些準備,以英國公之能為,肯定能將此事安排妥當。這些日子以來,想必英國公那邊捕獲的高句麗俘虜不少,將他們裝扮成陣亡將士應該不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