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幾天,田里的稻子陸續黃了,生產隊就開始組織收稻子。
這個活看起來好玩,但是割稻子的人要一直彎著腰,打稻子的人要一直揮舞胳膊,都不輕松。從早忙到晚,回家吃完飯就只想趕緊躺到床上,就連程懷燕這種精力充沛的人,話都變少了很多。
好在小塘村是山區,水資源不算豐富,全靠天然的山泉水灌溉,稻田的數量自然也少,幾天就收完了所有的稻子。
不過這次沒有休息,村里有經驗的老人說,雨季快要來了,所以趁著天氣好,大家一鼓作氣,將地里的紅薯也收了回來。至此,今年的秋收就全部結束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掃尾的工作。
比如玉米地里的秸稈還要砍下來,存放好,作為牛馬冬天的口糧。田里的谷草也一樣,等曬干之后就要收回來。留在田地里的根也要挖出來,堆在地里曬干,等冬天的時候燒了肥地。
不過這些瑣碎的活計,就可以慢慢來了。
現在重中之重的,是上交公糧。
交公糧要選最好的那部分糧食,村民們為此又忙碌了幾天,才將所有的糧食都裝好,用馬馱著運到鎮上的糧站。
程懷燕是肯定要跟隊的,不僅是因為她是二組的組長,更因為她的大姑和姑爺都在糧站上班。借著這個便利,程懷燕將巫洛陽也帶上了。一方面,留在村里要干的活不少,巫洛陽已經很久沒有休息過了,另一方面,鎮上開了一家供銷社,也可以順便買一些東西。
通往鎮上的路雖然也是山路,但要比之前從縣城回來的路要寬敞平整太多。
巫洛陽有些奇怪,程懷燕解釋說,“從村子里運東西到鎮上去比較頻繁,這條路也短,每年冬天都會組織人手過來修整,所以會好走一些。”
去縣城的路,當然不是說就沒有修整了。但走三四個小時的路,修的話就要好幾天時間。通常來說,每隔三四年,才會修整一次。而且主要是砍伐一下路邊長出來的雜草灌木,以及砌一下垮塌的地方,至于平整甚至拓寬道路,那工程量就太大了。
好在這個時代的人,也沒有那么多上縣城的需求。
一般的物資購買,在鎮上就可以完成去鎮上的路,成年人走個三四十分鐘就到了,比去縣城方便太多。
小病小痛,鎮上的衛生院也能開藥。如果是大病,大多數也等不到送去縣城,人就已經沒了。
小塘村的人,一年也就去兩三次縣城。那么路修不修,影響也就不大了。有時去縣城的人順便帶上鐮刀柴刀,把路上比較遮擋的地方砍一砍割一割,也能將就用。
“所以今年冬天也要來修路嗎”巫洛陽問。
程懷燕以為她是不想在冬天出門,就說,“放心吧,一家只出一個人。”
巫洛陽竟然也沒覺得哪里不對,只是說,“我以前還以為,種地就是農忙的時候干活,農閑的時候休息。但是現在看來,一年四季恐怕沒有真正休息的時候。”
“差不多。”程懷燕說,“要把地侍弄得精細一些,冬天也不能閑著。翻地,燒灰,堆肥要忙的事情多著呢。”
而且,除了地里的活,還有家里的活,村里的活,以及像是修路這種預計之外的活。
休息的時候當然不是沒有,但確實比想象中更加辛苦。
而且一年忙到頭,收入也是很微薄的。很多人家,年底分到的糧食,根本吃不到第二年分糧,中間只能饑一頓飽一頓的湊合。
對現在的巫洛陽而言,走上半小時的山路,已經是一件很輕松的事了。眾人說說笑笑,不覺已經來到了鎮上。
到了這里,眾人先去糧站門口等著,讓程懷燕進去找人。
巫洛陽也是這時才知道,原來程家還有這個關系。難怪她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在村子里能有這樣的威信和地位,除了自己能干之外,也少不了親朋們的幫襯。
而且很快,巫洛陽就知道為什么大家會這么看重這個關系了。
他們在村子里稱量好的糧食,一袋是足足的二百斤,到了這里的秤上,就只有一百七了。巫洛陽心下詫異,但是看眾人面上神色如常,就知道這可能是一種心照不宣的“規矩”。